张国荣■《霸王别姬》的前世今生,历经十年选角编剧投资多种瓜,真相到底是什么( 三 )


而这个时候嘉禾不知怎么竟然说服了成龙接拍《霸王别姬》 , 但成龙担心与张国荣的档期不能迁就 。
1988年6月初 , 张国荣从日本返港后听闻此事 , 向记者表示 , 汤臣已经买下了《霸王别姬》的电影改编版权 , 徐枫有意找尊龙与他搭档出演 , 但他觉得尊龙和他的戏路太接近不太合适 , 已向汤臣辞演 。 如果成龙有意出演 , 他亦有兴趣跟成龙搭档 , 除了成龙 , 他觉得张艺谋也适合这个角色 , 如果张艺谋出演段小楼他也有兴趣接拍 。
而陈凯歌在看完《霸王别姬》的小说后 , 觉得《霸王别姬》是本通俗小说 , 他没什么兴趣想拍 , 而且当时他还有另一个自己想拍的题材 。
但徐枫并未放弃 , 之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与陈凯歌沟通 , 最终徐枫说服了陈凯歌执导电影《霸王别姬》 。 徐枫后来说:“我当时为了拍《霸王别姬》 , 跟他(陈凯歌)谈了200多个小时 。 ”
“那时候我给了他五部张国荣的录像带 , 跟他说程蝶衣这个角色一定是非张国荣莫属 。 ”
五、张国荣退出娱乐圈
虽然李碧华和徐枫始终觉得张国荣是程蝶衣的唯一人选 , 特别是李碧华 , 当初她在写小说的时候便是以张国荣为程蝶衣的蓝本 , 但没想到张国荣的一场记者会让大家都傻了眼 。
1989年9月17日 , 张国荣在记者招待会上突然宣布 , 将在年底的33场告别乐坛演唱会之后退出乐坛 , 完成先前已应承出演的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和吴宇森的《纵横四海》两部电影以及与嘉禾的一部导演约后 , 将选择正式退出娱乐圈的幕前工作 。
1991年1月27日晚 , 张国荣正式告别曾承载他光荣与梦想的香港演艺圈 , 悄悄远赴加拿大温哥华 , 开始新的生活 。 张国荣当初决意退休时 , 时任张国荣经理人的陈淑芬曾力劝未遂 , 最后只能尊重张国荣的意愿 , 但陈淑芬觉得张国荣当时还年轻 , 希望他日后会改变主意 , 所以在张国荣告别演唱会的命名上 , 在“告别”之后特意加上了“乐坛”二字 , 为他留了后路 。
六、芦苇老师加盟霸王别姬
1990年4月 , 陈凯歌与李碧华在香港首次见面 。 陈凯歌后来说:“我和李碧华在香港见面之后 , 尽管我认为小说本身有些单薄 。 李碧华在书里对中国的大环境没有清晰的把握 , 对京剧的描写也不够深厚 。 她可能对文革无法感同身受 , 毕竟没有亲历那个年代 。 她的语言也是一个问题 , 一读就知道不是北京人写的 。 还有 , 为了迎合香港读者 , 她缩减了小说的长度 , 以致故事没有完全展开 。 但碧华的聪慧让我很惊艳 。 ”
凯歌建议找一位内地的编剧合作 , 李碧华表示同意 。
这位编剧就是芦苇老师 。
芦苇觉得李碧华的原小说戏剧性和故事性都不够强 , 对北京的生活也有距离感 , 但原小说提供了关于忠诚和背叛的主题和三个人物的关系 。 在正式动笔之前 , 他先做了一些资料搜集和研究的前期工作 。 芦苇说:“我要求自己必须成为一个京剧内行 , 至少半个内行 。 ”芦苇虽然出生在北京 , 但三四岁的时候就随父母去了西安 , 对京腔已经模糊 。 为了人物对白更符合京腔的特点 , 他在北京 , 跟着陈凯歌他们混说京腔 , 又从陈凯歌的父亲陈怀皑那儿借了一盘《茶馆》的录像带反复观看、学习 。
1991年1月 , 李碧华完成了电影《霸王别姬》的剧本初稿 。 此后 , “因《霸王别姬》题材较为敏感 , 部分情节需要导演做专业改动 , 且李碧华是广东人 , 对北方语言不够地道 , 因此 , 1991年李碧华女士赴北京史家胡同与陈凯歌导演进行会议沟通 。 ” “会议讨论并决定对《霸王别姬》电影剧本进行修订及添加情节 。 ”也是在这次会议期间 , 陈凯歌把芦苇介绍给了汤臣和李碧华 , 参与剧本的修订工作 。
陈凯歌后来说:“程蝶衣这个人物在整个电影中的核心作用 , 在从原小说到电影的过程中这个人物经过了一些调整 , 他的性格十分强烈 , 电影中很多地方也都突出了他的这种性格 , 这也是从文字到电影戏剧化的一种转化 。 大家看完电影之后都记住了‘不疯魔不成活’这句台词 , 电影中用了很多种方式把他的这种思想反复地强调并用电影化手段表达出来 , 这其中还是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