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时隔54年,年已九旬的张学良,给大陆的第一封回信究竟写了什么


「张学良」时隔54年,年已九旬的张学良,给大陆的第一封回信究竟写了什么
文章图片
「张学良」时隔54年,年已九旬的张学良,给大陆的第一封回信究竟写了什么
文章图片
「张学良」时隔54年,年已九旬的张学良,给大陆的第一封回信究竟写了什么
文章图片
「张学良」时隔54年,年已九旬的张学良,给大陆的第一封回信究竟写了什么
众所周知 ,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反对日本对东北地方的控制之后 , 日本关东军为此制造了“皇姑屯事件” , 张作霖不幸遇难 。 其长子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军司令 , 继续坚持“东北易帜”而进一步阻碍了日本在东北的阴谋诡计 。
后侵华战争爆发 , 蒋介石却提议“攘外必先安内”之策 , 主张团结一致抗日的张学良曾同杨虎城将军于1936年12月12日兵谏发动了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西安事变” 。 此举逼迫蒋介石必须合作抗日 , 刀架在脖子上 , 并且民族统一战线已成大势所趋 , 故而蒋介石综合利弊之下 , 只得同意 。 但这样一来 , 蒋介石怎么可能会放过张学良?
经过宋美龄的反驳和劝导 , 蒋介石方才放下对张学良的杀机 。 但与此同时 , 张学良长达54年的被幽禁生活开始了 , 在蒋介石去世前蒋经国曾问到对张学良的处置 , 蒋介石一句话“此笼中虎 , 不可放也 。 ”再使张学良被多关几年 , 于是蒋经国去世后 , 直到1990年 , 张学良重获自由 。
在国际环境不利条件下 , 苏联学者A·C·季托夫利用国际档案评论我方并叙述论文《中国争取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1935——1938)》之中提及西安事变的发动与我党有着“直接”关系 , (经过翻译得出)“1936年11月 , 我方代表还曾与张学良讨论过扣蒋问题 。 ”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个猜测 , 但是不可否认这个猜测可能有其间接的推动性 。 即如果属实 , 也只能是促成国共合作的客观条件 , 而不是影响张学良主观上反对内战之因 , 试想其父张作霖可是被日本人害死的 , 不报家国之仇还是张学良吗(个人观点)?
对于西安事变之前夕 , 有一个人功不可没 , 不是杨虎城将军 , 而是杜重远 。 张学良曾于95岁高龄之时 , 在历经人生风云后为 , 之动情写下这样四字评价——“大公无我” 。 那么杜重远是何人 , 为何让张学良念念不忘?
杜重远一生有两件大事值得国人铭记:“新生事件”与“西安事变” 。 其于1933年创办《新生》周刊进行爱国抗日宣传 , 日寇以其刊载《闲话皇帝》为借口捕人 。 审判中他严词责问:“爱国何罪?”大声疾呼:“中国法律被日本人征服了!”几句简单之语却是当时的醒梦汤 , 一时激起多少热血青年等游行 , 在那个颠倒是非黑白不分的年代敢于伸张正义 , 向黑暗宣战者 , 杜重远是也 。
所以在东北结识张学良的青年杜重远 , 渐渐成为张学良“十分敬重的幕僚和挚友” 。 杜重远在不公平地狱中仍心怀天下 , 不断写信劝导好友张学良:一改变“内战”思想 , 二与杨虎城和解 , 三和我党接触(此三点层层推进张学良来劝导蒋介石团结一致抗日 , 放弃民族争斗产生了可能 , 我个人认为此时张学良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 在其被幽禁之时才会坦然无悔) 。
1936年4月 , 张学良来沪与其秘密相见;9月 , 杜重远刑满出狱后稍作休息11月便前往西安 , 再度坚定张学良“国共联合抗日”之决心 。 此时 , 距西安事变爆发 , 已不足两个星期 。 试想可知 , 杜重远是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大功臣之一 , 虽然无奈发动“西安事变” , 但此举却是改变中国的军政格局和民族面貌的重大动作(根据史学家推测:“西安事变”似乎使得中国抗击外来入侵、争取统一提早了十余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