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簧:陕西石峁遗址口簧的发现与解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口簧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现代口簧(口弦)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远景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羌族口弦传承人如妹正在讲解羌族口弦制作 。
核心阅读
簧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乐器 。
石峁口簧的年代可确定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 , 背景清晰、共存器物丰富、特征明确 , 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的重要发现 。
在适应不同区域环境和审美旨趣的背景下 , 口簧尽管形态异彩纷呈 , 但仍保持着人类早期乐器的特质 。
陕西石峁遗址的重要发现被评为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峁遗址以皇城台为中心 , 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 , 依山就势 , 坚固巍峨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皇城台门址及东北部护墙时发现的一批骨质口簧及与其制作相关的遗物 , 考古背景清晰 , 共存器物丰富 , 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
簧成为研究人类远古音乐的“活化石”
簧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乐器 。如今 , 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和阿尔泰人、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欧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人群还在演奏 。
《诗经》中 , 有“我有嘉宾 , 鼓瑟吹笙 , 吹笙鼓簧 , 承筐是将”“巧言如簧”等语句 。鼓瑟、吹笙与鼓簧的动宾结构 , 不仅暗示了簧是不同于瑟、笙之类的独立乐器 , 也显示了其演奏方式及使用场景 。簧还见于《礼记·月令》《楚辞·九思》《庄子·骈拇》等先秦文献 , 其中《礼记·月令》更将簧与笙、竽、篪等乐器并称 。
作为常见于我国先秦文献的远古乐器 , “簧”究竟为何物 , 自汉代以来一直讨论不断 。不少人将簧视为笙、竽等乐器的簧片 , 并引申为笙、竽的别名 。上世纪80年代 , 音乐史学界开始关注口簧 , 通过古代文献及民族学的实物资料 , 去伪存真 , 指出先秦文献中的“簧”是一种独立乐器 , 多以骨或竹制成 , 以口腔作为共鸣器 , 由簧鞘、簧舌及拉线等组成 , 通过拨动弹性簧舌振动发出的基频音及其谐波音来演奏曲调 , 是汉唐铁簧、明清口琴的前身 。根据档案、绘画和乐曲等资料 , 早至13世纪末期 , 口簧就已传播到了欧洲东部地区 。
先秦文献中提到的簧 , 在考古发现中多有实物资料出土 , 但发现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古城遗址、军都山春秋墓地等遗址的簧均未引起足够重视 。音乐史学界认为 , 现流行于蒙古族、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的“口弦”“口琴”类乐器 , 实际上就是我国先秦文献提到的“簧” 。除中国境内早期口簧的发现外 , 在欧亚草原东部蒙古高原和南西伯利亚地区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的骨质口簧 , 被视为游牧文化的重要传统乐器 。
口簧与骨笛、骨管哨、陶球哨 , 共同构建了石峁遗址的音乐形态
近年来 , 关于口簧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 石峁遗址的重要发现为口簧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
在石峁遗址考古工作中 , 皇城台地点出土了20余件口簧及残次品 , 体小轻薄 , 不易辨识 , 发掘时将弃置堆积全部过网筛选后 , 从骨料中反复拣选 , 共获21件 , 保存完好者2件 , 多数仅存簧框 。石峁口簧均为骨质 , 方形薄片 , 由牛的肋骨磨制成形 , 由簧框、簧舌、穿孔等组成 , 长8—9厘米、宽1厘米、厚0.1厘米 。簧舌位于簧框中央 , 舌根与框首衔接 , 多数舌根与舌尖的宽度相仿或略宽 。簧框长边两端多对称切割出亚腰形缺口 , 框首刻镂小圆孔 , 用于穿绳 。
推荐阅读
- 蜀河古镇|陕西高崖上的古寺,背山面江、古朴幽静,见证“小汉口”繁华过往
- 蜀河古镇|陕西高崖上400年古寺,背山面江、古朴幽静,见证“小汉口”繁华过往
- 河南|河南和陕西最难区分的两个县,名字听起来都一样,但经济差距悬殊
- 醉爱西安|迷你版“满汉全席”——陕西大荔九品十三花!
- 听陕西|太刺激!一阵大风 雨没了 38℃来了!
- 陕西省|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有可能成为第2个“罗布泊”,你去过吗?
- 赵汉谟|陕西宝鸡岐山擀面皮详细做法,简单易学上手快,吃一碗真幸福
- 陕西西安|陕西人的情怀,是一瓶桔子汽水,只要有卖饭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 旅游|陕西又一景点走红,人称“关中第一江南”,门票免费少有人知
- 蜀河古镇|陕西秦巴山巅有座小庙,推门就能望见汉江,还有古洞可以直通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