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在古代,足球是怎样的踢法?“足协”如何运作?( 二 )


据《武林旧事》 , 为皇家服务的教坊乐部专设筑毬队 , 共三十二人 , 左右军各十六人 , 但仅有毬头(应即队长)、跷毬、正挟、副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七种名目 , 其他九人或是后备队员 。 比较汪云程的《蹴鞠图谱·毬门人数》与佚名的《蹴鞠谱·校尉职事》两张单子上的人员名目 , 可以确定的上场球员共有正挟、副挟、解蹬、骁球、挟色、守网、骁色等七种称呼 , 尽管与《武林旧事》七种叫法上略有异同 , 但在人数上却基本一致 。 由此看来 , 筑球对抗赛每队队员至少七人 , 包括替补队员在内可多至十六人 。 两队球员分穿绯、绿两色球衣 。
据《蹴鞠图谱·毬门社规》 , 参赛双方先应约定比赛局数 , 两场、三场与五场都可以 , 然后抓阄或拈卷 , 决定何方先开球 。 一方毬头开球 , 用脚踢给骁色 , 骁色挟住运球到毬头右侧 , 顿放在毬头膝上 , 毬头用膝筑起 , 一筑射球过眼 , 即为胜点 。 如射球不中 , 撞在网上顺下来 , 只要守网人踢住 , 传与骁色 。 骁色再次挟住 , 仍运球前去安顿在毬头膝上 , 让他再试射过网 。 如果射球过门 , 落在对方场地 , 对方球员接住球 , 也依法运球给己方毬头射门 。 如此往复 , 直至一方射门出界或未接住球落地为负点 。 最后以射门过风流眼多者获胜 。
有球门的对抗赛 , 规则简单 , 输赢了然 , 而据《蹴鞠图谱·毬门人数》 , 除队员外 , 还有都部署校正、社司、知宾、主会等人员 , 或是执行裁判的工作人员 。 若是民间比赛 , 获胜方则“众以花红、利物、酒果、鼓乐赏贺” 。 至于皇家表演 , 据《东京梦华录》说 , “胜者赐以银碗锦彩 , 拜舞谢恩 , 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 , 毬头吃鞭 , 仍加抹抢” 。 “抹抢”亦作“抹跄”“抹枪” , 即在脸上涂抹灰白粉以为羞辱 。
「行有行规 , 古代“足协”这样运作」
《水浒传》说到的“圆社”就是宋代在蹴鞠运动中涌现的专业化组织 , 堪称中国最早的民间足协 。
宋元之际 , 周密在《武林旧事》里追记南宋临安游艺性“社会”时 , 列有专门从事“蹴鞠”的“齐云社” 。
《水浒传》里 , 端王也对高俅说:“这是齐云社 , 名为‘天下圆’ 。 ”一般认为 , “齐云社”就是“圆社” , “齐云”形容球踢得高与云齐 , “圆社”则以球的形状命名 。
解放日报在古代,足球是怎样的踢法?“足协”如何运作?
文章图片
南宋马远《蹴鞠图》 。
齐云社似为大概念 , 指天下所有踢球的社群 , 既包括表演型的蹴鞠艺人 , 也包括比赛型的专业团队;而“圆社”似仅指由“偏著所”的那些“作家”组成的有严密社规的踢球社团 , 有时也指已入圆社的球员(相互之间则称“圆友”) 。
圆社拜师仪式十分正规而郑重 。 新入社者必须事先与前辈圆友商议定筵席、礼物的具体细节 , 届时师父请来全部弟子 , 首先祭奠圆社祖师爷、先师与已故先辈 , 然后行拜师收徒礼 , 这以后才可以开脚踢球 。 凡未经拜师手续的蹴鞠者 , 背后会受到同行耻笑 , 被呼为“野圆”“鬼圆”“米子圆”“无爹鬼”“龌龊气毬”等 。
圆友如赴外地投奔其他圆社 , 也自有规矩 。 抵达后 , 并不是先与当地圆友行见面礼 , 而是“先到圣前拈香拜毕” , 也就是说先到圆社供奉的祖师爷像前焚香祭拜 。 然后“方见小节级 , 引见知宾之所 , 相待茶饭之后 , 社司、部署问其姓名 , 仙乡何处 , 师者何人 , 学识几年” 。 再接受球技考试 , 叫作“撞案” 。 合格以后即与当地圆友一视同仁 。 “撞案”三次不及格 , 则无缘当地的蹴鞠活动或赛事 。
倘在蹴鞠场上见到社外圆友 , 社内成员必须抄起气毬“请踢” 。 而受邀上场的社外圆友 , 应对上手说一声“老先生带挟” , 对下手则说一句“冲撞少罪” 。 赛事完毕 , 还有一个点圆会 , 点圆的人说“承带挟” , 其他人则回应“谢带挟” , 以谦让之礼践行圆社“自家不犯社家规”“场中运动礼莫失”的规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