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边的历史丹阳之战楚军大败,为了安抚国内情绪,屈氏成为了替罪羊( 三 )



河畔边的历史丹阳之战楚军大败,为了安抚国内情绪,屈氏成为了替罪羊
本文插图

魏武卒
齐国和楚国在华东地区接壤 , 两国体量巨大 , 综合实力雄厚 , 彼此间虽然摩擦不断 , 可是都无力吞并对方 。 齐国考虑到楚国的核心区域位于华中地区 , 其华东势力乃是属于当年的吴越两国 , 因此判断楚国的主要进攻对象应当是三晋之家和秦国 , 于是主动示好 , 和楚国结成盟友 。 可是楚王却在张仪的虚假利诱下决然地切断了两国间的友好邦交 ,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派人辱骂齐王 , 这让齐国十分愤怒 , 眼下秦楚开战 , 正是是一个报仇的好机会 , 再加上秦国以和齐国建交为条件 , 齐军也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攻打楚国的盟军队伍之中 。 为平息国内矛盾迁怒主将屈匄
楚军惨败的消息传到国内 , 楚人十分愤怒 。 一方面 , 这场战争缺乏战略目的 , 只是为了满足楚王报复张仪的私欲;另一方面 , 被杀的八万楚军将士令无数家庭失去了亲人 , 这种事情必须有一个说法 。 百姓的不满情绪首先遍布了楚境 , 接下来 , 向来和王室不对付的楚国贵族既得利益集团带头 , 向楚王追究责任 。

河畔边的历史丹阳之战楚军大败,为了安抚国内情绪,屈氏成为了替罪羊
本文插图

出土的楚国文物
楚王此时也很懊悔 , 不过他毕竟是久竟政治斗争的老手 , 知道如果将责任推卸给阵亡将士只会进一步激起国人的怒火 , 然而他又不敢自己抗下这个责任 , 思前想后 , 他将目光投向了被秦军俘虏的屈匄 。 据《通典·卷二十九·职官十一·武官下》中记载:"大将军(并官属):大将军 , 战国时官也 。 楚怀王与秦战 , 秦败楚 , 虏其大将军 , 屈匄是矣 。 "
就这样 , 主帅屈匄没有死在战场上 , 却栽在了他忠心辅佐的楚王的手里 。
那么屈匄是被无辜冤枉还是确实指挥失误呢?笔者的答案更倾向于前者 。 毫无疑问 , 屈匄成为了楚王的替罪羔羊 , 他不仅背上了失败的名声 , 屈氏宗族更是元气大伤;将领被虏 , 封地被夺 , 屈氏一族在楚国中的威望也因此而一蹶不振 。 然而 , 即使从有限的史料之中 , 我们也能发现屈匄的指挥还是可圈可点、甚至是值得赞扬的 。

河畔边的历史丹阳之战楚军大败,为了安抚国内情绪,屈氏成为了替罪羊
本文插图

战争场景
由于楚王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失误 , 当楚军行进到雍氏时 , 遭到了秦韩魏三国的合围 。 雍氏这个地方位于秦地境内 , 当时楚军的带队将领是景翠 , 景翠军正面遭遇了秦军 , 而两翼被韩魏联军夹击 , 他只能向后撤退 , 与屈匄军会合 。 接下来三国军队趁势追击楚军 , 楚军被迫回撤楚地 , 在丹阳附近被联军追上 , 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 。 也就是在这里 , 楚国的主力溃败 。
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 , 屈匄作为一军统帅 , 能妥善安排好后勤补给 , 有效控制了部队的整体行进速度 , 才能确保楚军在到达秦地之后还有作战和继续行军的能力 , 这是一个优秀将领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 虽然屈匄做到了这点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 但是也证明他不是一个庸才 。
其次 , 他安排景翠在前军 , 自己坐镇中军 , 说明他没有因为楚国势力强大而采取冒进的态度 , 采取了亦步亦趋的稳健风格 , 也证明了他为人谨慎 。
最后 , 他面对必败的合围之势 , 没有带领部下投降 , 立刻向楚国回缩 , 并且成功地撤退到了楚国旧都丹阳附近 , 说明他没有自乱阵脚 , 也没有丧失理智孤注一掷 , 还想着为楚国尽量保存有生力量;在撤退的过程中 , 屈匄没有弃手下于不顾 , 先行逃命 , 而是且战且退 , 哪怕即使自己被俘也没有让全军覆没 。 而且通过丹阳之战后紧接着的蓝田之战来看 , 以秦军为主的联军在追逐的过程中也必然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 短时间内无法恢复 , 这也为楚国反攻秦国奠定了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