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石大战: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命运之战( 二 )

一片石大战: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命运之战
山海关防御体系绝非孤城一座至于临时调头的清军 , 并不能将全部兵力都马上带到山海关 。 强行军意味着汉八旗的步兵与炮队 , 无法及时跟上 。 最终赶到一片石战场的只能是骑兵 。 多尔衮特意在战场附近驻足观望 , 不仅仅是为了让吴三桂与李自成两败俱伤 , 更是等待更多援军抵达 。李自成在山海关下的部署也非常明确 , 精锐部队几乎按兵不动 , 饥渴的流民炮灰与需要的表现忠诚的新附军 , 一拥而上 。 前者由农民军时代的老部下白广恩带领 , 后者则由归降不久的唐通指挥 。 这支总计20000人的先头部队 , 进军到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 , 阻断了吴三桂退往关外的后路 。 其余60000人的部队 , 分头攻打山海关的西罗、北翼和东罗城 。 由于没有红衣大炮之类的可靠攻城武器 , 也不愿意花时间打造旧式攻城器械 。 闯军几乎是在以手里的武器与血肉之躯 , 硬闯山海关 。一片石大战: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命运之战
正在防御长城的明朝守军好在山海关虽然是明朝苦心经营的雄关 , 但也不是为抵抗如此之多的敌军而设计 。 吴三桂一面让战斗力较差的地方民团去防御各处工事 , 一面率领精锐的部队列阵西罗城下决战 。 尽管家丁部队在战斗力上胜于普通闯军 , 终究还是在有限的空间内 , 双拳难敌四手 。 不得已之下 , 关宁军也只能低下高傲的头颅 , 向闯军诈降 。 等到后者靠近城池 , 才集中城楼上的各类火器射击 。 这样西面的防线 , 暂时稳住了 。在北面 , 居高临下的顺军倒是获得了优势 。 唐通的前官军部队 , 带着不少火器 , 很好的压制了城头的守军 。 但当夜幕降临 , 已经失去警戒的他们 , 突然遭到了刚刚抵达战场的清军猛攻 。 随着唐通的前明官军溃散 , 局势的天秤已经发生了逆转 。一片石大战: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命运之战
清军的赶到彻底扭转了局面气势磅礴的决战一片石大战: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命运之战
清朝问鼎中原的最大功臣 多尔衮4月22日 , 闯军继续猛攻山海关 , 吴三桂不得不带着家丁们冲出重围 , 向清军求援 。 多尔衮顺水推舟的接纳了他 , 从此开启了满清的入关之门 。第二天 , 已经占领北翼城的闯军开始寻求决战 。 虽然发现了清军部队正在入关 , 李自成还是对局势抱以侥幸心理 。 他希望通过一次迅速的决定性胜利 , 有了清军壮胆的吴三桂 , 索性将大部分部队拉出城外决战 。 多尔衮以骑兵为主的清军 , 则位于北面的山头观战 。精锐尽出的闯军 , 摆出了他们赖以成名的中世纪战阵 。 全军被习惯性的分为了三个分队 , 除了已经被大量消耗的新附军和农民炮兵 , 主力步兵以长矛方阵一字展开 。 在他们身后还有大量募集来的弓弩手支援 。 闯军中最为精锐的骑兵则部署于步兵身后 。 李自成本人则与压阵的精锐骑兵一起 , 位于全军最后的位置 。吴三桂的关宁军和民团 , 在布置上与之类似 。 大量装备了长形盾牌与长矛的重步兵 , 以四排纵深部署在整列的最中央位置 。 在他们身前是三排使用圆盾和砍刀的近战步兵 , 身后则有三排使用弓弩、火铳的轻步兵 。 精锐的关宁铁骑等骑兵部队 , 同样部署在步兵战线之后 。一片石大战: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命运之战
闯军与关宁军的布阵依然不觉情况有变的闯军首先发难 。 他们的骑兵从步兵阵线背后杀出 , 策马到关宁军面前 , 熟练的释放手中的弓箭 。 在密集的箭矢攻击下 , 明军的重步兵们纷纷举起盾牌防御 , 远射步兵则以自由射击的形式还击 。 虽然按照兵书操典 , 轻步兵们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共同射击 。 但由于历史原因 , 此时的明军步兵大都混编了火绳枪、旧式火门枪、弓箭和弩 。 要让如此繁杂的远射武器同时开火 ,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好在这样无序但连绵不断的火力 , 足够逼退靠近的轻骑兵 。当步兵火力逐渐减弱 , 关宁军的骑兵还是从后方杀出 。 他们同样受到蒙古与满洲骑兵的影响 , 首先以弓箭射击闯军的骑兵 , 接着以长矛、砍刀或骨朵 , 发起近战 。 闯军骑兵自知不能恋战 , 熟练的向后撤退 , 转而从三个步兵方阵之间的空隙 , 撤入二线 。一片石大战:决定东亚历史格局的命运之战
不少闯军都来自大明朝的西北驻军闯军的步兵阵线在这一过程中 , 不断挺进 。 现在 , 关宁军的火力开始倾泻到他们身上 。 在身后弓弩手的掩护下 , 闯军重步兵纷纷挺起长矛 , 侧身倚着长盾 , 徐徐前进 。 明军火力不足的劣势也在这时暴露出来 。 闯军在没有受到多大损失的情况下 , 靠近了吴三桂的刀牌手 。 一阵激烈而沉闷的盾牌撞击后 , 长矛手的优势尽显无疑 。 关宁军的刀牌手们 , 被压的直往后退 。 关宁军第二线的盾矛兵马上顶上来 , 替代了开始溃退的前排 。 两伙装备、战法基本一致的人 , 厮杀到了一起 。 上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 已经是200多年前的靖难之役了 。吴三桂的关宁军虽然号称精锐 , 但大部分人依然只是躲在精锐身后的老兵油子 。 此时面对的却是长期在西北历练 , 并经历过中原等地搏杀的闯军 。 数量还是劣势的守军 , 逐渐开始不支 。 这些闯军精锐还在前两日的战斗中做壁上观 , 人数与体力的优势 , 确保他们将关宁军两翼击退 。 这样一来 , 吴三桂与他们的精锐 , 被三面合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