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

近日热播的《清平乐》 , 令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百代名臣''范仲淹 , 以铮铮傲骨、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以江山社稷安稳、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的官徳 , 博得了观众好评 。 何为德?道家推崇:万物由无到有 , 天地之间有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之物 , 是谓恍惚 。 徳便是不可触摸、无形无状却可令人感知的真善美 , 故中国自古五千年历史流传至今:做人以立德为主 。 唐中期便是一个官徳从式微的无到浑厚的有的一个过程 。
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
文章图片
图一、《清平乐》范仲淹
一、藩镇自大、宦官涉政引起的安史之乱 , 重创了盛唐 , 君臣之道、伦理纲常随着唐朝的兴衰也逐渐渺落
唐初期沿袭了北周和隋朝旧制 , 在重要的地理位置设置有总管统兵之职 。 地方总管统兵授职时 , 朝廷以旌旗为证 , ''节''是唐朝的一种全权印信 , 受有此印信者 , 掌管调度权力 , 因此有了节度使之称 。 在疆域广阔的唐朝 , 不便利的交通令节度使在当时的权力可谓是极大 , 说是地方的''土皇帝''也不为过 。 人心不足蛇吞象 , 作为边境的老大 , 节度使有兵有马 , 野心也随着利欲增长 , 当天朝略显疲乏之势 , 他们大多有取而代之的心理 。
虽然藩镇数量极少 , 但势力极大 。 边境官兵众多、民风强悍 , 多年游牧打猎的生活习惯致使他们骁勇善战 , 结合组织严密的军事 , 携雷霆万马之势袭来 , 唐朝官兵抵挡起来自然心力交瘁 。 唐宪宗曾意识到藩镇的危害 , 平息了一波藩镇割据战乱 , 但是藩镇根基颇深 , 并未清除干净 。 所以之后的一些藩镇与邻藩联盟交好 , 特别是三镇之间结成牢固的政治军事联盟 , 利害一致 , 互为声援 , 因此互保壮大 , 与中央朝廷分庭抗礼 。
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
文章图片
图二、安史之乱
旧唐书曾记载:''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 , 几覆天下 , 及安史既平 , 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 , 皆除节度使 , 大者连州十数 , 小者犹兼三、四 , 所属文武官 , 悉自置署 , 未尝请命于朝 , 力大势盛 , 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
天宝元年 , 安史之乱导致藩镇割据 , 朝廷政令形同虚设 。 外有夷狄侵占疆域、藩镇祸乱的困扰 , 内有女后临朝、宦官专权的忧患 , 同时战乱引起的民不聊生 , 致使盗贼流窜 , 朝廷也颇为头痛 。 就是在这么一个动乱分裂的时代 , 官员保命尚来不及 , 谈何官徳 , 黎民百姓早已抛之脑后 。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 早已不复往日光辉 , 昔日百马衔银杯祝寿玄宗的恢弘场面恍若昨日 , 而如今只剩对山河破碎的唏嘘 。
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
文章图片
图三、安史之乱
二、重才学轻德行的科举制度 , 无法考究的德行为官员品行的良莠不齐埋下隐患
上元二年 , 张巡、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叛军 , 唐代宗继位后 , 整肃朝纲刻 , 复兴传统礼制法度不容缓 。 因此 , 复兴儒学、重振先王之道、重建儒家伦常道德就成为唐中期及以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 , 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必要工具 。 极度需要经天纬地之才的唐中期 , 科举制度自然随着朝局的稳定被安排上日程 。
科举制度虽兴起于隋朝 , 但繁盛的唐朝自有一颗容纳百川之心 , 不仅限于门第 , 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通过科举进入朝堂 , 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完备于唐朝 。 后世总说科举制度在封建时代冲击了森严的门阀等级 , 但我看来并不然 。 古时候没有发达的工具 , 一般人家的生计多依赖于一亩三分地的收成 , 同时多子多福的观念下 , 一家人糊口度日已是不易 , 多数寒门难出贵子 , 只有那些富裕人家 , 才能承担得起学子多年苦读下来的费用 。 但不得不说 , 在当时属于进步思想的科举制度维持着平等竞争的意义 。
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
文章图片
图四、科举制度
宋代政治家司马光认为''取士之道 , 当先德行 , 后文学 。 ''可日久见人心 , 德行不同于一纸答卷便能得出优异的笔试 , 它很难品鉴考究 。 因此唐朝科举选拨缺乏对德行的考察方法 , 先文学后德行为考量的方式并不能保证中第学子皆为品性纯良之人 。
韩愈曾说:''方今天下入仕 , 惟以进士、明经及卿大夫之世耳 。 其人率皆习熟时俗 , 工于语言 , 识形势 , 善候人主意 。 故天下靡靡 , 日入于衰坏 , 恐不复振起气 。 ''这番说辞堂而皇之地将安史之乱后 , 儒家学派的衰败归结于科举不论德行的取士不正之上 。
唐初秀才科有着高低位、优名誉、好待遇 , 从高宗前曾有秀才高跟于明经、进士之上的说法中便可窥见一斑 。 但永徽二年 , 因为士人学者在''取人稍峻''和''坐其州长''上的共识 , 秀才科遭到停废 , 取而代之的是进士及明经 。 自此 , 唐朝科举以明经、进士为主 , 其中以进士为贵 。 而明经、进士考查方式也是天差地别:明经考查死板 , 主要考帖经 , 死记硬背便可;进士则以诗赋为主 , 既要独立思考 , 又要文采哗然 。
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
文章图片
图五、司马光
魏晋南北朝以来 , 诗赋对读书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 唐朝更是盛产名诗人和流传至今的古诗 。 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 , 稍有几分才学的学子多愿应进士科 , 展现自己的才能 。 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 从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 , 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 , 便可以看出中明经容易 , 中进士很难!
唐朝的繁荣离不开官吏的治理才能 , 科举制也确实为唐代统治者网罗了大批人才 。 唐代名臣大多出自科举 , 但瑕不掩瑜 。 用''浮艳''形容科举并不为过 , 学子多争尚文辞 , 不思实行 , 在对百姓来说难免失了官徳 。 因此安史之乱后 , 杨绾、贾至主张通过儒家思想教化以达到居家者必修德业 , 从政者皆知廉耻的目的:改革贡举制度 , 令县令察孝廉 , 取德行著于乡里、学业知经术者 。
三、唐玄宗引领的道教发展 , 众人皆礼佛修仙 , 儒学逐渐衰败与官徳式微
唐初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三教并存 , 儒道佛共同发展繁荣的时代 。 直至唐中期 , 这种微妙的平衡才因为《老子》的注疏成风被道教打破 。 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 , 使得道教得到了空前强势的发展 , 这也影响到了科举制度 , ''道举''随之出现 。 道教的野心也随之膨胀 , 竟妄想从义理与哲学整合儒佛思想 , 倡导性命双修和理身理国 。
这时的佛教早已成为独立的学术 , 强大的精神抚慰力吸引了众多仰慕心性理论的教徒 , 这份不仰仗任何势力的底气使得儒道分庭抗礼的局面逐渐形成 。 道教一方面吸收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 , 以完善治国理政思想的需要;另一方面 , 汲取佛教修身养心的哲学思维完善道教的双修理论 。 安史之乱后 , 居无定所的流亡生活使百姓将美好生活的与愿望寄于佛祖和修仙炼丹 , 儒家逐渐衰败 。 自秦起便被世人尊崇的儒家 , 自有不屈居人下的傲气 , 即使信徒逐渐投向别处 , 它也依旧凭借着在国家政权独有的话语权不肯低头迁就 。
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
文章图片
图六、儒家讲学
唐中期儒家的败落也是有迹可循的 , 既没有佛教魔性的人心安抚力 , 也没有道教融贯各种思想理论的虚心 。 治国无力治心无门的儒家在经学理论上的固步自封 , 弱化了被统治者喜爱倚仗的纲常伦理 , 儒家的权威早已大不如前 。
唐玄宗时期 , 朝野内外、帝王大臣多焚香礼佛 。 正是这种从尊儒到信佛信仰的改变 , 官徳也从一开始的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到之后的自娱安抚 。 礼是维持封建王朝政治秩序的强有力约束工具 , 而儒家尊崇的便是''礼'' , 推崇的更是遵从等级制度 , 制定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
虽然唐朝帝王皆以儒学为立国之本 , 但他们将佛、道教排在儒家之前的政治需要 , 极大地缩小了儒学的政治空间 , 削弱了儒家的政治地位 , 礼制影响的官徳也逐渐衰弱 。
四、安史之乱后 , 唐代宗重肃朝纲 , 韩愈主张的儒学复兴 , 使官徳日益端正
唐代宗决定复兴礼教和儒学后 , 得到了大文豪韩愈的力挺 。 韩愈认为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思想正统地位对解决君不君、臣不臣 , 藩镇割据、宦竖弄权、朝廷内部党争不断的现状是有积极意义的 。
韩愈的道统论直接批判了佛教弃君臣之义、舍父子之情、禁生养之道的思想 。 韩愈认为宗法方面 , 佛道教不遵君臣礼义、不从先王之制等纲常人伦;在秩序方面 , 没有严夷夏之防 , 反对藩镇割据 , 维护中央集权和皇权;在生活方面 , 百姓不应该为虚幻的美好而将农业生产置于礼佛修仙之后 。 随着儒家的复兴 , 身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官徳也恢复如初 。 唐中期官德思想的基本体系发为官员的修己之德、君德、臣德 。
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
文章图片
图七、君臣议事
官员修己之德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 , 先完善自己的德行 , 才能在治理百姓的政策体系中体现德治社会的本心 。 唐中期的官员的修己是对传统儒家修身以道思想的继承 , 但唐中期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又使修己之道具有时代特征:忠孝、诚信、明智 。
君徳是从谏、任贤、从众 。 古代专制社会中 , 君主有着至髙无上的权力 , 君德对社稷兴亡极为重要性 , 但是没有对君主的监督机制 。 因此 , 天下治乱根本上就是君主的道德问题 , 政治清明与否完全是帝王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与自我约束能力的体现 。
臣徳主要体现在对君主的监督和对君主指令的执行 。 君主所为有违于道 , 臣子应当匡正君主的过失;君主若想有所作为 , 群臣悉心辅助 。 臣对于君 , 不应阿谀顺从 , 而是敬守臣德 , 敢于直言 。
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
文章图片
图八、韩愈
【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浅析古代为官之道】《论语》曾言:''大德不愈闲 , 小德出入可也'';许寅诗曾言:''正义徳义人间诵 , 身后何劳更立碑'';刘向曾言:''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 而每个职位都有其必须要遵守的德行:教师之德为教书育人 , 军人之德为守护一方和平 , 医生之德为救治病人...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 , 知政失者在草野'' , 政者自古便有''父母官''的称谓 , 因此作为百姓与上位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 官员的德行尤为重要 。 官徳就是对君主行匡正辅弼之职 , 对百姓行利民安俗之务 , ''庶事安康''是人臣的重要道德义务和治世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