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明明李光弼是第一功臣,为何人们就记住了郭子仪?( 三 )


李光弼不顾兵力不足 , 亲自上阵 , 追击叛军 , 在他的感染下 , 各路大军陆续投入到对叛军的总决战 。 河南之战历时两年多 , 随着史朝义的自杀 , 安史之乱终于彻底平息 。
李光弼没有郭子仪二次再造大唐的功绩唐肃宗李亨评价李光弼时说:“虽吉甫作宪 , 道可经邦;而孙武行兵 , 谋能制敌 。 克壮大业 , 无愧前贤 。 ”

把他与伊尹、孙武放在一起比较 , 都毫不逊色 。 郭子仪则由于鱼朝恩的陷害 , 中途被解职 , 没机会参与平叛 , 功劳无法与李光弼相比 。
但是 , 郭子仪有个让人羡慕的地方 , 人家长寿 , 活了84岁 , 他比李光弼大十一岁 , 比李光弼晚去世十七年 , 所以 , 郭子仪获得了二次再造唐室的机会 。
就在安史之乱平定的当年 , 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作乱 , 唐代宗被迫逃亡陕州 。 郭子仪凭借个人威望招募勤王之兵 , 二次再造大唐 。 史书对这段历史的描述很感人:

子仪率甲骑二千出没于左右前后 , 虏见而问:\"此谁也?\"报曰:\"郭令公也 。 \"回纥曰:\"令公存乎?仆固怀恩言天可汗已弃四海 , 令公亦谢世 , 中国无主 , 故从其来 。 今令公存 , 天可汗存乎?\"报之曰:\"皇帝万岁无疆 。 \"回纥皆曰:\"怀恩欺我 。 \"......回纥皆舍兵下马齐拜曰:\"果吾父也 。 \"子仪召其首领 , 各饮之酒 , 与之罗锦 , 欢言如初 。
回纥人一听说郭子仪尚在世 , 立刻下马 , 以“父”礼拜郭子仪!
此后郭子仪征战西州数年 , 大破吐蕃 。 直到唐德宗即位当年 , 八十二岁的郭子仪才被允许告老还乡 , 赐号“尚父” 。
作为郭子仪个人的威望 , 历史上难有比肩者 , 所到之处 , 无论是唐人 , 还是少数民族 , 对他的尊敬无以复加 。
李光弼虽然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 , 但是既没有郭子仪后来十余年的扶危之功 , 其个人威信与郭子仪相比 , 也相去甚远 。
李光弼拥兵自保给自己留下污点不光如此 , 李光弼晚年还给自己留下了污点 。 安史之乱后 , 李光弼也遭遇了郭子仪同样的境遇——鱼朝恩的陷害 。 跟郭子仪坦然接受夺职不同 , 李光弼心中害怕 , 干脆在徐州拥兵自保 。

仆固怀恩叛乱发生后 , 唐代宗下旨李光弼勤王 , 李光弼拖延不至 。 郭子仪平乱后 , 唐代宗又下旨李光弼赴任洛阳留守 , 李光弼再次抗命 。 后来唐代宗第三次下旨 , 诏李光弼进京见驾 , 李光弼依然装聋作哑 。
虽说李光弼有苦衷 , 但是连续抗旨不遵 , 其实已经堕落为拥兵自重的军阀势力 。
李光弼的这个举动 , 引起了原先对他忠心耿耿的部将们的不满 , 开始出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现象 。 大将田神功带着自己的兵马 , 独自离开李光弼 , 参加了陕州勤王 。
从那以后 , 李光弼的威信一落千丈 。 对一位立下殊勋的将军来说 , 没有什么比在部下面前抬不起头更羞耻的事 , 从此李光弼在自责和羞辱中度过 , 不久就在抑郁中病逝 。
李光弼的死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这么说虽残忍 , 可是假如他与朝廷日久对抗 , 免不了走上反叛之路 。 李光弼死后 , 唐代宗没有追究他的罪责 , 还追赠他为太保 , 谥号“武穆” , 算是给他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郭子仪一生遭受的陷害远比李光弼严重 , 他两次被解除兵权 , 甚至连自己的祖坟都被鱼朝恩挖了 。 但是郭子仪始终没有改变对皇帝的忠诚 , 这份赤诚之心 , 远非李光弼可比 。
张唐英评价说:“光弼平安史 , 有大功于社稷 , 古之名将无以加之 。 然非纯臣也 。 ”
李纲评价说:“子仪朝受命 , 夕引道 , 崎岖防谮间 , 不辩自明 。 而光弼间隙一开 , 卒不复合 , 至忧愤以死 , 其诚不足称也 。 ”
他们都直指李光弼缺少人臣该有的“纯”和“诚” 。
“五福老人”非李光弼可比 , 史册无二其实 , 拿郭子仪与李光弼相比 , 就是个很多余的行为 , 因为纵观中国二十五史 , 就没有一个人能与郭子仪相比!南怀瑾称郭子仪为 , “历史上‘福禄寿考’俱全的第一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