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髫年过花信,新妇入厨房洗手作羹汤

我小时候 , 算得上一个标准的留守儿童 。父母亲双双南下打工 , 家中只剩爷爷奶奶两个大人 , 他们的主业是做农民 , 兼职照看我、表妹还有弟弟三人 。
记忆里的孩童时期 , 最绕不开的是一个“吃”字 。夏天的覆盆子、秋天的野柿子、奶奶床头木柜里藏起来的散装饼干 , 甚至是邻居家餐桌上的甜糍粑 , 都是我记忆里的美味 。而唯一不让我们姐弟仨惦记的吃食 , 是我奶奶做的一日三餐 。
我奶奶是一个身形弱小的农村妇女 , 大概只有一米五五的身高 , 可脾气却很大 。就说吃饭这事儿 , 因为她忙于农务 , 经常是从地里回来就草草做两个菜下饭 。
这菜是一季一季的 , 土豆出来的时候是土豆丝、土豆片、土豆块炖南瓜;豆角熟了 , 就顿顿吃炒豆角、豆角炖土豆、豆角炒辣椒 。总之 , 我们家的饭桌上很少有让人期待的菜 。
「」髫年过花信,新妇入厨房洗手作羹汤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老家清晨的荷塘
但这还不是我们“嫌弃”奶奶做的饭菜的原因 , 真正的原因是奶奶做菜极舍得放盐 , 几乎每道菜都特别咸 。运气爆棚的倒霉蛋还能吃到一整坨没散开的盐巴 , 咸味在嘴里散开 , 冲得人龇牙咧嘴 。不过谁也不敢挑明了说奶奶做的菜咸 , 奶奶骂起人来 , 我们姐弟三人再加上一个爷爷 , 都不是她的对手 。
关于吃饭的记忆 , 除了盐巴 , 更多的是欢乐 。有一次 , 爷爷“造反”直言菜太咸 , 说到激动处 , 跑去厨房用汤勺挖了一满勺盐要倒进奶奶碗里 。奶奶只好端着碗从屋里逃到屋外 , 爷爷在后面紧追不舍 , 把我们笑到岔气 。
有时候 , 家里买了新鲜的猪肉 , 做好之后爷爷奶奶都说不爱吃 , 我们姐弟三个一边咽着口水一边互相谦让 。一块肉从这个碗走到那个碗 , 要转好几圈才有最后的食主 。
逢年过节要炸大堆鱼啊肉的 , 我们就围在池塘边看奶奶给鱼开膛破肚 , 接着又跟到厨房看如何挂浆上糊 。刚炸好的酥肉滋滋作响喷香的 , 吃起来外脆里嫩 。
「」髫年过花信,新妇入厨房洗手作羹汤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老家门前的牵牛花
不过呢 , 也有一些小小的憋屈不快乐 。比如某一天干了坏事 , 要受“家法”处置 。爷爷奶奶已经给我“判了刑” , 挨五板子或者十板子 , 又恰巧赶上了饭点 。
这时候就很折磨人 , 他们说“雷公不打吃饭人” , 犯了天大的错 , 饭还是要乖乖吃的 。我就捧着饭碗 , 忧心忡忡地没胃口 。但假若吃太少被看出来 , 惩罚又要加重 , 真是比挨打还要命 。
又比如 , 家里来客人了 , 做了一大桌子菜 , 奶奶会在饭前偷偷把我们拉到厨房去讲规矩 。吃饭的时候只准夹自己面前的几盘菜 , 切不可伸长了手去够桌对面的 , 以免袖子不小心沾到饭菜;又说不许因为爱吃就霸着一盘菜吃等等 , 唉 , 对小孩子来说要求实在太多 。
如今十几年过去 , 奶奶变成了一个口味清淡的老太太 , 我也从她眼里那个连土豆皮都不会削的小孙女变成了能独自张罗一桌饭菜的大姑娘 。
「」髫年过花信,新妇入厨房洗手作羹汤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老家屋后的彼岸花
激励我开始学习做菜的最初动力很简单 , 前年的冬天 , 爷爷奶奶要来我工作的城市过年 , 我想要自己做出一点像样的饭菜给他们吃 , 于是买了锅碗瓢盆开始下厨房 。
在我看来 , 做菜这件事 , 并没有什么门槛 , 还有许多乐趣 。
我心情抑郁的时候 , 去超市逛蔬果区 , 一排一排地看过去 , 看番茄红得多通透 , 萝卜白得多晶莹 , 掂量一下两颗外形相似的白菜谁更重 , 挑一盒带着泥土的红薯 。溜达着溜达着 , 心里的乌云就慢慢散开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