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别再为刘伯温喊冤了,开国功臣的封赏,朱元璋自有一套规则体系( 二 )


淮西二十四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淮西二十四将中 , 徐达功高封公 , 其余人等除了阵亡的如花云、耿再成、耿君用等 , 和一些战功平平的将领外 , 基本上都拜为侯爵 , 与开国二十八候重合人数达到了十一位 , 还有恩荫的子弟封侯者如耿斌文恩荫父亲耿君用 。 这些重合的人都排在侯爵较前的位置 , 说明朱元璋分封的时候非常看重跟随他的时间先后 , 也就是我们说的资历 。
洪武三年九月 , 朱元璋在分封宴上钦定了朝廷“宴飨乐章” , 以《起临濠之曲》、《开太平之曲》、《安建业之曲》为首三曲 , 分别对应了朱元璋起义的不同阶段 。 对号入座 , 二十八候的前十四位皆是《起临濠之曲》阶段跟随他的老资历或子弟恩荫 。
而在谈及资历这一块 , 也出现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 即巢湖水军的位次偏靠后 。 按理说 , 巢湖水军是至正十五年攻克南京的重要力量 , 从跟随朱元璋的时间 , 到立下的战功 , 都不逊色于唐胜宗、陆仲亨等 。 而在封侯时 , 仅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四人入列 。 且在分封的解释上 , 朱元璋说汤和、赵庸、廖永忠、郭兴本可封公 , 但都存在劣迹 , 才止于候 。 这说明朱元璋心里很清楚 , 巢湖水军将领赵庸、廖永忠的资历和功劳掩盖不住 , 存在刻意打压之嫌 。
这里汤和、郭兴很有可能是当做打压巢湖将领的工具 , 朱元璋将发小汤和、妻舅郭兴刻意贬低 , 然后顺理成章的降低巢湖将领的位次 。 之所以刻意打压 ,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 第一、朱元璋对巢湖水军的归属感存疑 。
巢湖水军当时来投时 , 郭天叙为都元帅 , 张天祐为右副元帅 , 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 也就是说巢湖水军投靠的过早 , 朱元璋只是个三当家 , 人家主要是奔着郭天叙去的 。 他们与朱元璋的从属关系并不如淮西二十四将 。
  • 第二 , 巢湖水军在分封时的战略地位下降 。
当时巢湖水军投奔红巾军时算是雪中送炭 , 其实力雄厚 , 在天下未定时 , 于江淮一带的战略作用无人能比 。 但到大业初成 , 朱氏政权的战略目标发生偏移 , 徐达等人领导的野战部队战略地位更加突显 。 反而是巢湖旧将已经形成小集团式的利益组织 , 在战略地位下降时 , 这种小团体更会引起朱元璋的忌惮与打压 。
以上就能说明 , 朱元璋最认可的人 , 就是在独立发展时期跟随他出生入死 , 最好是没有任何实力的小白 。 比如常遇春 , 以盗匪头子的身份投奔朱元璋 , 只带去十来个强盗入伙 。 换个方式理解 , 就相当于朱氏集团独立上市融资 , 朱元璋最喜欢小股东融入 , 因为他们不掌握话语权 , 而且会为公司发展尽职尽责 。 大股东的进入 , 必然带有强大的资金做保证 , 在企业起步的时候 , 朱元璋欢迎你 , 但到了分红阶段 , 对不起 , 朱元璋要稀释他们的股权 , 减少他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
刘伯温的分封合情合理从上述就已经能够看出 , 朱元璋对功臣的分封保持了几个原则:首先是资历与功劳并重;其次是现实主义的重武轻文;最后是立场的洁白无瑕 。
  • 刘伯温的功劳与资历
“三分天下诸葛亮 , 一统江山刘伯温” , 这种评价虽然夸张 , 但也突出了刘伯温对朱元璋政权的贡献 。 尤其是他的“时务十八策” , 为朱元璋规划了各个击破的争霸战略 , 对朱氏集团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奠定了战略基础 , 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 。
与功劳相比较 , 刘伯温吃亏在资历上 , 他是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 , 才被朱元璋礼聘而至的 。 这个时期的朱元璋早已占领了南京 , 且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 , “宴飨乐章”首三曲刘伯温是一曲都未赶上 。 如果放在今天 , 可以说公候爵位都是跟着朱元璋白手起家的创业团队 , 刘伯温算是帮助朱氏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的职业经理人 。 朱元璋能给刘伯温一个伯爵 , 算是上市成功后的特别感谢了 , 那些公候才是原始股份的持有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