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史原创 一百年前的壮士豪情 林觉民以身唤民众觉醒( 二 )


1911年4月中旬日 , 他带着20余名志士登船取道香港转赴广州 。 回望逐渐远去的故乡山水 , 一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慨然而生 , 对身旁的堂弟林尹民说 , “嗟呼 , 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 , 克复神州 , 重兴祖国 , 则吾辈虽死而犹生也 , 有何遗憾!”
由于力量薄弱 , 起义完全失败 , “……是役也 , 碧血横飞 , 浩气四塞 , 草木为之含悲 , 风云因之变色 。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 后来有人把这次起义中牺牲的72位有名有姓的烈士一同葬在广州郊区的黄花岗 , 因而这次广州起义也称黄花岗起义 。 黄花岗72烈士 , 成为中国近代史一个夺目百年的鲜红印记 。
身经白刃头方贵 , 死葬黄花骨亦香 。
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 , 半年后 , 武昌起义的枪声划破古老中国的千年长夜 , 外强中干的清廷应声倒塌 。 诚如林觉民烈士写完《与妻书》后对战友所言:“吾辈此举 , 事必败 , 身必死 , 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 。 ”
离港赴广州前 , 他给一直牵肠挂肚的妻子写信——“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 , 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 , 吾已成阴间一鬼 。 吾作此书 , 泪珠和笔墨齐下 , 不能书竟 , 而欲搁笔 。 又恐汝不察吾衷 , 谓吾忍舍汝而死 , 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
烨烨灯花 , 声声哽咽 , 一方手帕笔走龙蛇 , 两行热泪如珠洒落 , 生前身后无限事 , 尽在该书一千三百言中交割清楚 。 文中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柔情和豪气令世间一切荣华富贵相形失色……
已经记不起是哪一年了 , 电视上 ,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演讲之后接受采访 , 有人问 , 你最崇拜的人是谁?郎咸平不假思索地说——“林觉民!《与妻书》的作者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
林觉民不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