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你的第一条朋友圈还留着吗?( 二 )


不仅如此,除了通过贬低过去的自己,我们还会“操纵”时间,让自己觉得“糟糕的自己”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即便一件尴尬事只发生在3天前,3天之后再回忆,为了保护当下自己的良好感觉,也可以认为那是很遥远的过去了 。
也有许多人不愿“抹掉”过去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回忆过去时贬低自己 。
“QQ承载的是我的童年,是我多年的记忆”“过去的我好可爱呀”“好想回到小时候”……
【过去你的第一条朋友圈还留着吗?】人们也会对过去抱有渴望和向往,当然,这可能不是对具体某个真实场景的重现 。当你翻完5年前空间动态的“说说”,将那个时候不同的记忆排列组合,进行重构 。这是一种怀旧(Nostalgia)——这个词最初取自希腊文“Nostos”(返回祖国)与“Algos”(痛苦悲伤)的合意,即因思念故里而产生的乡愁 。
但现在我们提起“怀旧”时,痛苦悲伤的意味已经少了很多 。在重构记忆的过程中,许多人会自动过滤掉消极的情绪,有人会在怀旧时夸耀和吹嘘自己 。
这似乎与“贬低过去的自己”是相冲突的,但两种心态的本质目的并无不同 。自吹自擂的内容,往往是自己过去看重的特征,而不是现在看重的 。所以,积极怀旧不会对现在的自尊构成威胁,反而也有可能让现在的自己感觉良好 。甚至,越是对现实的怀疑和不满,人们就越会积极怀旧 。此时,“过去的自己”像是一颗糖丸,可以暂时帮忙抵抗一阵现在的苦 。
我们要怎样面对过去“不够好”的自己?
贬低过去的自己也好,吹嘘曾经的成就也罢,其实都是为了维护现在良好的自我感觉 。为了在他人眼中建立起更好的形象,我们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
那么,哪种策略更好呢?
有研究发现,对于自己来说,与那些对过去抱有消极态度的人相比,那些对过去有乐观态度的人倾向于更加快乐、健康、成功 。许多年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就提出,我们在年轻时会面临一个重要冲突:自我认同(或“自我同一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曾经和现在是怎样的人、未来想成为什么样子,需要觉得自己是一个统一、完整、连续的自我 。这种认同意味着我们都明白,今天的我是从过去的我发展而来的,并且会发展成为将来的我,每时每刻的“我”都是“真实的我” 。
而对于周围朋友来说,即使过去的自己没有现在这么好,也不一定就会给他们坏印象 。
在社交网络上,如何塑造自己的形象的确是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面对新朋友时,我们不止想“抹掉”过去不够好的自己,连现在自己不够好的部分也不愿意展露出来 。
近几年,以“兴趣相投”为切入点的陌生人社交App层出不穷,我们注册一个个陌生人社交平台,急切地把自己最擅长的东西和生活中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寻找“聊得来”的新朋友 。《2016-2017中国陌生人社交行业研究报告》称,早在2016年,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就已近5亿 。
但不久之后,“陌生人社交真没意思”的论调也逐渐发酵 。几天后,有趣的新话题聊完,我们跟大多数“新朋友”便匆匆冷淡,宁愿“相忘于江湖”也不想深入了解对方 。最终,我们还是回归现实,继续与现实中的朋友交往,过着略显平淡但足够真实的生活 。
其实,只要我们跟现实中朋友相处的大部分时间里是靠谱的,那偶尔的“不够好”也能让我们显得更真实、更让人喜欢 。在他们看来,我们之前在朋友圈犯的蠢也显得很可爱,在微博发的沙雕表情包也显得亲和力那么强 。
也许,贬低和吹嘘都不是最佳答案,“真实”才是最终的解 。当我们都能认识到,每个人都必然存在“没有那么好”的一面时,这个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了 。
殷锦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