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期间,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争斗

编者注:本文为转载文章 ,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平台 。
清光绪二十年(1894) , 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 在清政府出兵帮助平叛的同时 , 日军也趁机派兵干预 , 伺机挑起战争 。当年七月 , 随着丰岛海战的爆发 , 甲午战争正式打响 。
@甲午战争期间,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争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甲午海战前的定远舰
关于甲午战争的梗概 , 大家早已烂熟于心 , 自然无需多言 。然而 , 在这场大战的幕后 , 却有一个令人玩味的细节:主战的光绪帝于十月二十七日将李鸿章革职留任 , 摘去顶戴 , 而主和的慈禧太后则于三天后惩处了瑾、珍二妃 。
光绪帝惩治李鸿章与慈禧太后处罚瑾、珍二妃 , 看上去纯属巧合 , 却十分值得玩味 。事实上 , 这两起事件直接反映了以光绪为核心的帝党和以慈禧为核心的后党之间矛盾的升级 , 两股势力在战、和问题上的分歧公然爆发 。
自两次鸦片战争爆发以来 , 清政府意识到了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 因而在洋务运动中斥巨资筹办了三支近代海军舰队 , 尤其以北洋水师的装备最为精良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初 , 清廷上下均信心十足 , 认为足以同日本抗衡 , 取得此战的胜利 。
@甲午战争期间,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争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北洋水师海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官兵合影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 , 战争打响之后 , 清军不仅在陆地战场上节节败退 , 而且北洋水师也未能取得预期战果 。这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主和派开始动摇 , 希望通过列强从中调停 。
主和派以慈禧太后为核心 , 聚集了世铎、奕劻等贵胄 , 同时暗中与李鸿章联络 , 命其酌情考虑议和之事 。光绪帝已于1889年亲政 , 虽然未能完全掌握军政大权 , 却也不甘全然听从慈禧太后的摆布 , 特别是在甲午战争的态度上 , 始终主场力战 。
在清廷帝党与后党暗中较劲的同时 , 列强也不甘坐视日本迅速壮大 , 因而也搞起了“联合促和” , 并尤其以英国的表现最为积极 。九月十五日 , 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向总理衙门提出愿意促成议和 , 但提出了附加条件 。
@甲午战争期间,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争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总理衙门
此后 , 清廷召开会议商议 , 立刻争得不可开交 。孙毓汶、徐用仪力主接受英方建议和条件 , 应尽快与日方和谈 , 而倾向主战的翁同龢和李鸿藻 , 则怒斥孙、徐二人 , 并尝试劝慈禧太后赞成与日决战 。
关键时刻 , 帝后两党都想起用和拉拢恭亲王奕? , 企图借助他来提升自己的影响 。
@甲午战争期间,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争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奕?
十月初五 , 光绪颁布上谕设立督办军务处 , 命奕?督办军务 , 各路统兵大员均受奕?节制 。光绪此举可谓孤注一掷 , 他希望拉拢奕?来使之赞同主战 , 从而与后党抗衡 。然而 , 令光绪大失所望的是 , 奕?上任后却迅速倒向了主和派 , 与奕劻、孙毓汶等人会见了俄、英、法、美四国驻华公使 , 开始筹划议和事宜 。
光绪得知此事后大为恼怒 , 却又无力挽回 。不久 , 旅顺再次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 , 光绪再也隐忍不住 , 随即于十月二十七日给在天津办差的李鸿章发去电谕:
(李鸿章)救援不力 , 深堪痛恨 。革职留任 , 并摘去顶戴 , 以示薄惩而观后效 。——《德宗实录》
这份电谕的意图很明显 , 光绪帝想通过惩治倾向议和的李鸿章 , 来警示奕?、奕劻、孙毓汶等人 , 并向慈禧太后表明了自己主战的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