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航空火箭弹到地面火箭炮,喀秋莎扬名二战,伴随苏军走向胜利

接上文俄国最早拥有火箭企业 , 但失去兴趣 , 新政权建立空气动力实验室-荣华之武器堂https://html2.qktoutiao.com/detail/2020/05/11/1510634147.html
在季霍米罗夫去世以及气体动力实验室归属于武装司令技术参谋部军事发明局后 , 图哈切夫斯基在1931-1933年的2年时间视察该实验室达到32次之多 , 并数次亲临现场观看多种固体火箭弹的发射试验 。 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 , 1933年末 , В.А.Артемьев阿尔捷米耶夫完成了82和132毫米带尾翼火箭弹的设计工作 。 选择这两种口径并非偶然 , 因为试验发动机的药柱直径24毫米 , 正是这个尺寸决定了火箭弹发动机的内径 。 两种火箭弹既可车载发射 , 又可机载 , 射程可达5千米以上 。
阿尔捷米耶夫全名Владимир-Андреевич-Артемьев弗拉基米尔-安德列耶维奇-阿尔捷米耶夫
1885年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军人家庭 。 1905年参加了日俄战争 , 并获得乔治十字勋章 , 并晋升为初级士官 。 1911年从军校毕业后成为炮兵军官 。
后加入红军 , 1920年 , 阿尔捷米耶夫会见了季霍米罗夫 , 成为他最亲密的助手 。 国内战争结束后 , 1922年9月22日因为之前旧沙皇军官的身份遭到逮捕 , 好在1925年被释放了 , 从监狱回来的他在季霍米罗夫在实验室继续工作 。 季霍米罗夫逝世后 , 阿尔捷米耶夫接管了气体动力学实验室的工作 , 也成为实际上的“喀秋莎”主要设计师 。 在其他工程师的帮助下 , 阿尔捷米耶夫成功完成了PC-82和PC-132火箭弹的研制 , 并于30年代末完成了车载火箭炮的试验 。 二战及战后 , 阿尔捷米耶夫继续担任首席设计师 , 从事各种火箭弹和火箭炮的研制 。 1962年9月11日在莫斯科去世 。
先后获得劳动红旗勋章、红星勋章以及一级和二级斯大林奖金 。 从航空火箭弹到地面火箭炮,喀秋莎扬名二战,伴随苏军走向胜利
文章图片
阿尔捷米耶夫
在空气动力实验室迁到莫斯科之前 , 航空火箭弹PC-82和PC-132已经准备开始批量生产 。 在迁到莫斯科后 , 很快同时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进行了弹体生产 , 不久开始了批量生产 。 1935年 , 伊-15歼击机发射了PC-82火箭弹 , 之后设计了U形卡式航空发射装置 , 又为PC-132火箭弹设计了П形型材导轨式发射梁 。 当时 , 苏军的伊-153、伊-16歼击机和伊尔-2强击机使用PC-82火箭弹 , 发射装置长1.007米 , 导轨数量8个;此外伊尔-2强击机和斯勃轰炸机还使用PC-132火箭弹 , 伊尔-2强击机使用的发射装置长1.334米 , 导轨数量8个;而斯勃轰炸机使用的发射装置长1.13米 , 导轨数量10个 。
1939年4月20日 , 苏军在哈勒钦河第一次使用航空火箭弹 。 当天16时 , 5架伊-16歼击机执行掩护苏军任务 , 在前线上空与日军飞机遭遇 。 在距离日军飞机1千米处同时齐射火箭 , 当场击落2架敌军飞机 。 根据统计 , 在这场战役中 , 苏军共有14架歼击机装挂航空火箭弹 , 共击落日军飞机13架 , 自身没有损失 , 当然战绩的取得源于出其不意和对方是密集编队水平飞行 。 此后在苏芬战争中 , 6架携带PC-132火箭弹的斯勃轰炸机对地面目标进行了攻击 。 整个1940年 , 苏联军需品人民委员会工厂生产了125100枚PC-82火箭弹和31680枚PC-132火箭弹 。 1942年 , 两款火箭弹进行了改型 , 型号为M-8和M-13 。 从航空火箭弹到地面火箭炮,喀秋莎扬名二战,伴随苏军走向胜利
文章图片
伊-16歼击机携带6枚PC-82火箭弹
PC-82火箭弹口径82毫米 , 弹长600毫米 , 装药0.36公斤 , 总重6.8公斤 , 最大速度340米/秒 , 最大射程6.2千米 , 杀伤弹破坏半径6-7米 , 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发射时的散布14-16米 。
PC-132火箭弹口径132毫米 , 弹长845毫米 , 装药0.9公斤 , 总重23公斤 , 最大速度350米/秒 , 最大射程7.1千米 , 杀伤弹破坏半径9-10米 , 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发射时的散布14-16米. 。
在卫国战争期间 , 1943年在别切尔斯基领导下恢复了涡轮喷气航空火箭弹研制计划 , 设计了TPC-82和TPC-132涡轮喷气航空火箭弹 。 火箭弹没有弹翼 , 靠旋转稳定 。
TPC-82火箭弹口径82毫米 , 弹长410毫米 , 装药0.36公斤 , 总重4.82公斤 , 最大速度275米/秒 , 最大射程6.2千米 , 杀伤弹破坏半径7-9米 , 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发射时的散布6米 。
TPC-132火箭弹口径132毫米 , 弹长715毫米 , 装药0.9公斤 , 总重25.3公斤 , 最大速度285米/秒 , 最大射程7.1千米 , 杀伤弹破坏半径9-10米 , 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发射时的散布6米. 。 从航空火箭弹到地面火箭炮,喀秋莎扬名二战,伴随苏军走向胜利
文章图片
M系列火箭弹
在航空火箭弹研制的同时 , 科研所还为陆军研制火箭装置 。 1938年10月 , 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 , 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 , 实验车的弹架结构非常有特色 , 共有24条发射轨 , 上下两排交错排列 , 每排12条 , 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 。 更有意思的是 , 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 , 且只能做高低调整 。 也就是说 , 开火的时候 , 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 , 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 。
通过这次不太成熟却有革命性意义的实验 , 苏联在1939年2月生产出了24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1;之后4月 , 16管火箭发射装置МУ-2设计获得批准 。 从航空火箭弹到地面火箭炮,喀秋莎扬名二战,伴随苏军走向胜利
文章图片
БМ-13火箭炮
这款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 , 它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БМ-13-16型样车 。 这种新兵器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 。 6辆配属陆军 , 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 。 1939年4月和9月 , БМ-13-16和БМ-8-24原则上被批准定型 。
然而好事多磨 , 它的卓越性能反而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 1939年12月 , БМ-13火箭炮通过了靶场实弹试验 , 但是时任苏联弹药人民委员谢尔盖耶夫、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国防副人民委员兼总军械部部长库利克、红军炮兵司令沃罗诺夫的分歧 , БМ-13火箭炮未能正式服役 。 当时的中央炮兵局局长库利克元帅 , 这位当时红军的“第一炮兵”在技术层面上指出火箭炮缺少防护以及掉弹率过高 。 由于他的阻挠 , 到了1940年火箭炮依然没有定型 , 只是生产了6门进行试用 。 1941年1-5月份 , 生产了40门作为小批量试用 , 6月份又计划生产17门 。 直到卫国战争爆发后1周并在斯大林干预下 , 1941年6月30日 , 苏联最高国防委员会才正式为“喀秋莎”定下军用编号 , 即БМ-13-16 。 从航空火箭弹到地面火箭炮,喀秋莎扬名二战,伴随苏军走向胜利
文章图片
费列罗夫大尉
在之后的苏德战争中 , 火箭炮首次应用发生在斯摩棱斯克会战 。 1941年7月14日И.А.Флеров弗列罗夫大尉指挥的1个火箭炮连对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了齐射 , 这次齐射宣告了一种完全新式的火炮的诞生 。 很遗憾的是 , 1941年10月6日他在姆岑斯克作战中不幸牺牲 , 这个苏军历史上的第一个火箭炮连也全部损失 。 战后为了表彰他的功勋 , 1963年11月14日被追授1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 , 1995年6月21日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 根据该连的作战经验教训 , 苏军组建了火箭炮团 , 全团1414人 , 装备36门БМ-13火箭炮和12门37毫米高炮 。 之后 , 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 , 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在它的轰鸣中开始和结束并一直伴随苏军最终攻克柏林 。
二战期间 , 苏军火箭炮有四个系列 , 它们分别是82毫米M8系列 , 132毫米M13系列 , 300毫米M30系列 , 310毫米M31系列 。 战争期间 , 苏联总共生产了2086门БМ-8系列 , 6844门БМ-13系列和1184门БМ-30系列火箭炮 。 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不包括美国援助的吉普车改装的喀秋莎) 。 到战争结束时 , 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兵师、11个独立火箭炮兵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兵团又38个独立火箭炮兵营 , 拥有火箭炮9350门 。 整个战争期间 , 共生产各种口径火箭弹1440.1万发 。 从航空火箭弹到地面火箭炮,喀秋莎扬名二战,伴随苏军走向胜利
文章图片
1945年6月24日胜利阅兵中的火箭炮方阵
【从航空火箭弹到地面火箭炮,喀秋莎扬名二战,伴随苏军走向胜利】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