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有湖进入智慧的层面——《坛经的智慧》,突破寂止的层面


雪山有湖进入智慧的层面——《坛经的智慧》,突破寂止的层面
文章图片
有执著的时候是停滞不前 。 证悟了以后 , 心不执著任何法的时候 , 在法界或者是空性的虚空当中自由地飞翔 , 就叫作通流 。
“住即被缚” , 如果我们的心住在某一个事情上 ,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执著于某个事情 , 那它是没有办法自由飞翔的 , 所以它就被束缚了、被绑架了 。 “若坐不动是” , 如果你说不起念头、身体不动 , 这个是正确的一行三昧 , 或者是标准的般若三昧的话 , 那就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 , “不合”就是说不应该;“舍利弗”就是舍利子 。 如果你说的这个般若三昧是对的话 , 那维摩诘不应该呵斥舍利子 。 《维摩诘经》当中讲 , 有一天舍利子在森林当中打坐的时候 , 维摩诘居士来了 , 维摩诘居士说:舍利子 , 你这叫打坐吗?这根本不叫打坐 。 你如果打坐的话 , 那就应该是既不放弃所有的烦恼 , 又可以证悟、涅槃 , 你应该这样打坐 。
那这个怎么可能呢?这个是小乘佛教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 所以维摩诘就呵斥了舍利子 。 如果说什么都不想、安住 , 这个是般若三昧的话 , 那维摩诘不应该呵斥舍利子 。 那舍利子是不是没有证悟呢?舍利子也不能说没有证悟 。 是不是舍利子停留在这个直心不动、除妄不起的层面 , 所以维摩诘呵斥舍利子 , 也不是的 。
在我们自己修行的时候 。 我觉得 , 我们今天所讲的有几句话非常重要 。 第一个是证悟了以后 , 定就是慧、慧就是定 , 不能分开的 , 本身也就分不开的 , 这是一个理解 。 但是这个之前 , 有些时候慧还不是定、定也还不是慧 , 定还没有达到慧的层面 。 尤其是我们初学者、下等根机的人 , 有些时候就要把定和慧分开 , 先入定 , 再修慧 , 这个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帮助 , 在实际的修行当中也很重要 。
我们之前讲过 , 《坛经》它不会讲太多的理论 , 理论方面讲得很简单 , 但它讲的都是实修的窍诀 。 比如说《坛经》对禅定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解释的方法、定义 , 在佛教的一些书里面不会这样讲的 , 但实际上它完全是对的 , 没有任何错误 , 而且也是一种窍诀的理解方法 , 非常好 。
雪山有湖进入智慧的层面——《坛经的智慧》,突破寂止的层面
文章图片
特别重要的是这个一行三昧跟什么都不想 , 这两者的区别 , 已经讲了很多次了 , 前面已经讲了三次 , 今天就是第四次了 , 以后还要继续讲 。 大圆满也非常非常地重视 , 在大圆满里面这叫什么呢?这个叫作阿赖耶识跟法身的区分 。 实际上这种除妄不起心 , 然后坐不动 , 这些都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 。
比如说把阿赖耶识当作楼梯的台阶 , 然后上楼 , 这样的话是可以的;比如说我们上楼的时候坐电梯 , 这样上楼也是可以的 。 但是一直呆在电梯里面 , 有没有用呢?当然没有用 。 同样 , 我们把阿赖耶识或者是禅修作为更上一层楼的一级台阶 , 先修禅修 , 然后再进一步地去修智慧是可以的 。 但是一直都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 那就是进到电梯里面不出来 , 一直呆在电梯里面一样 , 是没有意义的 。
大圆满当中讲阿赖耶识跟法身的区分 。 法身是什么呢?法身就是我们的佛性 , 也就是这里讲的一行三昧 , 或者是般若三昧的般若、佛性 。 禅宗也讲过很多次 , 我们心的本性就是佛性 , 达摩祖师、惠能大师都讲得非常清楚 。 法身和阿赖耶识的区分 , 在禅宗里面 , 这个区分已经讲过了 。
雪山有湖进入智慧的层面——《坛经的智慧》,突破寂止的层面
文章图片
截止我们今天的这个课 , 已经讲了四次 。 六祖惠能大师再三地说:你心里什么都不想 , 心很平静 , 没有任何的杂念 , 不要以为这就是证悟了 , 不要以为这是一行三昧 , 不要以为这是智慧、般若三昧 , 这样就是错的 。 他有些时候就用“大错特错”这个词 , 有些时候说 , 你跟没有情感的东西是一样的 。 反复地讲 , 因为这是特别的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