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四 )

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月24日是除夕 , 湖北省武汉市汉秀剧场的外墙打出“武汉加油”字样 。新华社采访人员 熊琦 摄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名字:江学庆、刘智明、李文亮、柳帆、夏思思、彭银华……他们以生命践行使命 , 用大爱护佑苍生 。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 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国旗半垂 , 举国同悲 。 4月4日上午10时 ,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14亿中国人民一起默哀3分钟 , 深切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4月4日 , 北京天安门广场下半旗 , 表达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新华社采访人员 鞠焕宗 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 4600多名同胞不幸罹难 , 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因公殉职 。永远的创痛 , 让我们更加懂得 ,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宝贵——这是我们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 , 也是必须牢牢坚守的价值取向 。(五)与疫病的抗争贯穿着人类文明进程 。 黑死病、霍乱、疟疾、流感、登革热、非典、埃博拉……在漫长而悲壮的缠斗中 , 多少生灵惨遭涂炭 , 多少文明因此毁灭 。 “家家有僵尸之痛 , 室室有号泣之哀”“送葬的钟声几乎没有停止过哀鸣”……不同时空中 , 人类的悲伤与呐喊从未停息 。 学者卡尔·齐默在《病毒星球》一书中写下这样的感悟:我们生活的历史 , 其实就是一部病毒史 。疫病 , 一次次重创人类 , 也磨砺了人类向死而生的韧劲 。 对抗疫魔 , 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 。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月26日 , 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的“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里 , 工作人员吴志婷往药瓶里添加单味中药浓缩颗粒 。新华社采访人员 沈伯韩 摄回顾中国抗击疫情的实践 , “科学防治”贯穿始终 。 面对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 , 面对布满艰难险阻的战“疫” , 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 是我们克难攻坚的重要一招 。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 , 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 , 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 , 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 , 只有坚持科学防治 , 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药 , 中医显身手 。 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 , 到采取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 , 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 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 ,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 。 德国病毒学家奇纳特尔认为:“中医药在防止病毒吸附细胞、病毒复制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 ”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钟南山在广州接受新华社采访人员专访(1月28日摄) 。新华社采访人员 刘大伟 摄抗疫 , 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 。 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 , 从社区横幅到农村大喇叭 , 防控知识科普遍地开花、家喻户晓 , 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 。 非常时期 , 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专家纷纷发出专业理性的声音 , 及时解疑释惑 , 拨开团团迷雾 , 向社会注入正能量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 , 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 , 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 。 ”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 , 我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六)抗疫 , 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 也是对全党全社会的一次大考 。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 ”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镜 , 让优势和长处更加凸显 , 也让我们把短板与不足看得更加清晰 。 抗疫斗争 , 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 , 反映出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跟不上 , 折射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 , 警示我们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是何其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