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三 )
2月7日 , 在南昌昌北机场 , 江西省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在出发前宣誓 。 医疗队从南昌出发奔赴湖北随州开展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 。新华社发(王琪 摄)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 , 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 , 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 , 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 , 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 , 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 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 , 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
2月15日 , 运送成都市成华区捐赠武汉消毒液的卡车在武汉市区行驶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毓国 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 不向困难低头 , 不为挫折气馁 , 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 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 艰难困苦 , 相濡以沫 。 全国人民心手相牵 , 亿万颗心同频共振 , 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顾全大局、甘于奉献 。 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 人人担当负责 , 个个尽心尽力 , 舍小家顾大家 , 汇小我成大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 胸怀仁爱之心 , 践行互助之义 , 济人之困 , 解人之忧 , 抱团取暖踏坎坷 , 守望相助渡难关 。——命运与共、天下一家 。 为世界安危担当 , 为人类健康尽责 , 为团结合作聚力 , 同舟共济 , 共克时艰 , 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精神 , 在抗疫中淬炼 , 在磨砺中升华 。 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 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
2月26日 , 爱心人士“雨衣妹妹”(右)在分装盒饭 。新华社采访人员 程敏 摄(四)4月26日 , 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数字清零 。 经过近百天艰苦努力 , 湖北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从最高峰时的超万例实现清零 , 成功治愈3600余名80岁以上患者 。每一个生命奇迹 , 都源于永不放弃的努力 。 所有的“重生” , 都在诠释一个理念: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一个国家对生命的态度 , 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明标尺 。 在抗疫斗争中 , 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 , 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 , 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 , 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 为了抢救生命 , 全国约十分之一的重症医护力量集中在武汉 , 约四分之一的“救命神器”ECMO集中在湖北 。
2月27日 , 第二批16台ECMO设备紧急运抵武汉 , 这是装卸员将装载ECMO设备的货仓从飞机上卸下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贺 摄在为新中国炼出第一炉铁水的武钢 , 炼钢炉的火焰一直熊熊燃烧 。 在武汉 , 在湖北 , 哪怕风狂雨骤 , 希望之火从未熄灭 。抗疫期间 , 病房里最常见的场景 , 就是医者握着患者的手加油鼓劲 。 每一次握手 , 都在传递力量;每一句话语 , 都是郑重的承诺:“你若性命相托 , 我必全力拼搏 。 ”
1月27日 ,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综合病区楼 , 张定宇在联系协调工作 。新华社发(柯皓 摄)不管是108岁的老人 , 还是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 , 医务工作者绝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 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 也会倾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 为了抢救生命 , 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采集病毒样本 , 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累得迈不开脚 , 28岁药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没有生而英勇 , 只因选择无畏 。 那一封封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 , 那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 , 那一个个彻夜照顾患者的身影 , 正是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 。“到济南 , 离家只有一步之遥 。 ”就在护师张静静完成援鄂任务即将回家之时 , 却因突发心脏骤停不幸去世 。 我们的白衣战士 , 奋力帮助患者跨越生与死的距离 , 却默默承受着与亲人的离别 , 甚至是 , 一别竟成永诀 。
推荐阅读
- 民族和移民
- 景泰融媒|景泰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 此时昭通|昭通市关于对拟表彰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的公示
- 土耳其为什么会有“大国复兴梦”?
- 民族时报|师宗县公安局政委柏海龙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贾冀豫~孟晚舟属于民族资产阶级
- 求真号|让民族风吹得更和谐 湖南中大检测考察玉树地质灾害防治
- 马斯克再创历史:一个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
- 国家应给予华为等民族企业以政治上与政策上的支持
- 双流|故事 | 一位回族姑娘的双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