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实中国粉丝成长简史!现在粉丝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者
今天要讨论的“粉丝”其实是一个舶来词 , 即英文“fans”的音译 , 曾被视为一种对主流文化的偏离、冲突和对抗 , 特指那些过度崇拜某个公众人物或事物的年轻人 。 在外界印象中 , 粉丝大多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偏执甚至疯狂的 , 而粉丝文化的研究也一度局限于这一促狭的范畴之内 。
近年来 , 移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大众媒介 , 媒介变迁则带来了民众认知、态度、情感、行为等多层次的递变 。 在新媒介的拟态环境中 , 粉丝成为了一个中性词 , 人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粉丝 , 都可以为他人打Call , 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粉丝 。 身处于这个集合里的人 , 不再仅仅是偶像的拥趸 , 他们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话语主导权 。 更具有现实况味的是 , 随着打榜、直播、内容付费等业态的日渐成熟 , 粉丝及其文化的公共意义和商业价值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
依托与粉丝文化相关的重要学术研究 , 带你一起梳理国内粉丝文化的40年流变 , 探寻媒介变迁背景下一捆又一捆“粉丝”的成长轨迹 , 解析新媒介技术与粉丝文化之间的双向刺激效应 , 以及重新认识媒介激变视域下的粉丝新面貌 。
国内粉丝文化的40年流变
在宏观视角下 , 回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社会历程中粉丝文化的流变 , 我们基本能够理出一条完整、连续且清晰可见的粉丝演化路径 , 此间粉丝实践与媒介、商业之间的深入契合尤为值得关注 。
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 , 大体可将国内粉丝文化的流变概括为三个阶段:信息单向传播中的受众型粉丝;市场变革影响下的消费型粉丝;媒介激变背景下的互动型粉丝 。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 三者的时间脉络并不代表完全的线性关系 , 彼此存在明显的交叠 。
本文插图
信息单向传播中的受众型粉丝
上世纪八十年代 , 国内文化市场日渐繁荣 , 以邓丽君、周润发、张国荣为代表的港台歌星和影视明星 , 以金庸、琼瑶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作家 , 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体坛冠军以及以身背吉他、一身农装的摇滚教父崔健为代表的音乐名流 , 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偶像图谱 。 关于这些初代顶级流量的文字、声音和影像 , 借助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以及日渐普及的录音机、电视机、录像厅等载体 , 风靡全国 。
但是 , 限于信息渠道和传播模式的单向性 , 粉丝只能被动的接受偶像的讯息 , 能做的也仅限于对偶像作品的追随 。 那时 , 车马慢信件也慢 , 粉丝专情且热烈 , 他们购买偶像的海报贴在房间里 , 裁剪偶像的剧照粘贴在日记本里 , 四处搜罗偶像的录像带和公开资料与朋友分享 , 但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有组织的群体性力量 。
市场变革影响下的消费型粉丝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直到整个2000年代 , 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 生产方式和消费需求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 彩色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 成为人们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 传统电视业步入黄金时期 , 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全民造星”热潮 , 观众组成的拉票团体甚至出现在街头巷尾 , 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人们 , 这就是真实存在的粉丝文化 。
与此同时 , 国内互联网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 门户网站开始发迹 , 社交媒体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用户积累 , 信息有了新的集散地 。 具备共同爱好的人们 , 开始在网上冲浪的同时发生交集 , 汇成“河流” 。
这一时期 , “粉丝”在线上线下表现出来的狂热与冲动 , 令不少人忧心忡忡、诟病不已 。 但是 , 资本市场却从火热的粉丝身上捕捉到了璀璨的商业价值 。 据《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 , 《超级女声》栏目为湖南卫视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达到6800万元 , 其中贴片广告1800万元 , 冠名赞助费2000万元 , 短信收入300万元 。
推荐阅读
- 海峡生活汇印度对中国虎视眈眈,我国将如何迎接挑战,英国仍想着事后清算
- 董明珠说中国制造不能没有格力,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 中国财富网你买对了吗?“一杯咖啡”引发的索赔,董责险
- 环球时报热点 离中方的最终决定还有10天,澳大利亚担忧“中国关税报复”
- 中国青年网美众议院调查特朗普防疫应对措施
- 『中国』相约云上!省发改委牵头召开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福建分会场新闻通气会
- 上游新闻肖战回应:我不需要应援,网传老师粉丝让学生录视频
- 【核武器】中国四艘轻型航母现身,增加核武器数量呼声高涨,你细品
- 冷门体育知识今落叶归根回国执教,中国体操天才入美国籍后培养数位世界冠军
- 中国质量报山西记者站精准助力台骀山景区复工复产,迎泽市场监管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