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历史大观北宋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君主,一生励精图治,却在37岁就英年早逝


公元1067年 , 年仅19岁的宋神宗赵顼从死去的父亲英宗手中继承了大宋的皇位 , 此时的宋王朝已经走过了鼎盛时期 , 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庞大臃肿的官僚体系都让国家入不敷出 , 年幼的他不得不思考怎么样才能摆脱眼前的这些困境 。
他找来了三朝元老富弼 , 满怀激情地向他询问怎样才能富国强兵?
富弼的回答十分简单:“陛下即位之初 , 当布德行惠 , 愿二十年口不言兵!”
满腔热血的神宗 , 一下感觉被水浇了个透心凉 , 这并不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希望得到的答案 , 他需要找到更得力的帮手 , 一个可以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臣子 , 然后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

趣味历史大观北宋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君主,一生励精图治,却在37岁就英年早逝
本文插图

王安石与神宗一见如故
经过了20多年历练的王安石 , 意识到了宋朝内部潜伏着的诸多矛盾和危机 , 于是他将自己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办法写成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 但是仁宗皇帝似乎并没有打算要改变现状 , 加上忙于立储 , 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递交以后就没有了下文 ,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份《言事书》却打动了另一个年轻的皇子 , 那就是此时尚未继位的宋神宗赵顼 。
神宗身边的亲信韩维是王安石的崇拜者 , 在给神宗讲解史书时 , 每每到神宗称号时 , 就说:“这不是我的观点 , 而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见解 。 ”长此以往 , 虽然赵顼没有见过王安石 , 在心中却已经对他有了敬仰之情 , 这次看过王安石的那篇《言事书》之后 , 非常赞赏王安石的见解 , 也让王安石在他心目中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 。
当神宗打定主意开始寻找能帮助自己的臣子以后 , 就将王安石任命为江宁知府 , 没过多久又将他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 公元1068年4月 , 王安石奉命入京 。 神宗一听王安石来京 , 突然变得 异常兴奋 , 立即召其进宫 。 询问王安石有关财政经济、政治以及军事上的改革策略 , 听完以后年轻的神宗对王安石表示了深深地感谢 , 似乎王安石是上天派来的 , 能和自己成就大业的人 。 而王安石也被神宗富国强兵以及励精图治的远大抱负所折服 , 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 君臣二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

趣味历史大观北宋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君主,一生励精图治,却在37岁就英年早逝
本文插图

君臣合力 , 共同推行变法
熙宁二年二月 , 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 主要负责变法事宜 。 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 , 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 , 并提议变法 , 得到了宋神宗的赞同 。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 , 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 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 。 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 , 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 , 颁行新法 。
王安石怀着一颗忠诚报国之心主持变法 , 虽然是宰相 , 但王安石在生活方面却非常朴素 , 从来都不主动贪污 , 也不接受下级官吏送来的礼物 。 这种大公无私、尽忠职守的精神感动了宋神宗 , 在他的心里 , 王安石已经不再是一位普通臣子 , 而是能和自己同甘共苦的良师益友 ,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远远超越了君臣之谊 。
熙宁重宝正是因为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信任 , 使得变法得以迅速实行 。 在王安石的主持下 , 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马等诸项新法相继出台 。 这些新法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 , 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 。
这场变法使得宋王朝又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 新法的实行 , 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 , 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 , 全国高达7亿亩 , 单位面积产量普遍提高 , 多种矿产品产量为汉代、唐中叶的数倍至数十倍 , 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 。 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也有明显提高 。 然而 , 变法并非一帆风顺 , 而是充满坎坷 , 神宗和王安石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