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必驾三十六路此生必驾318@520KM, 这里是安庆( 二 )


道光、咸丰年间 , 时人就有“天下文章尽归桐城”之说 。
03 大水冲到安徽的黄梅戏
1956年 ,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神话题材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上映 , 引起巨大反响 , 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据统计 , 到1958年底 , 仅中国大陆的观众就达一亿四千万人次 。 )
董永与七仙女的扮演者王少舫和严凤英家喻户晓 , 使得黄梅戏这一剧种再次达到巅峰 , 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
此生必驾三十六路此生必驾318@520KM, 这里是安庆
本文插图

电影《天仙配》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叫黄梅戏?
黄梅戏 ,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 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 , 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 , 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 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邑境西南 , 与黄梅接壤 , 梅俗好演采茶小戏 , 亦称黄梅戏 。 ”
然而黄梅地处长江北岸 , 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 , 自然灾害频繁 , 水灾更为突出 , 黄梅人不得不纷纷学唱黄梅戏 , 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他乡求生存的需要 。
1958年 , 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后 , 问道:“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在了解情况后 , 毛主席风趣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此生必驾三十六路此生必驾318@520KM, 这里是安庆
本文插图

黄梅戏表演 。 摄影:张宁
传入安徽后 , 黄梅戏在安庆得到了长足发展 。
1790年 , 生于安庆、年仅16岁的天才艺人高朗亭随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八十大寿 , 唱腔甜润 , 身段柔美 , 表演惟妙惟肖 , 使人“忘其为假妇人” , 三庆班因此成为京城最受欢迎的戏班之一 。
后来潜山人程长庚以一出《文昭关》倾倒京城观众 , 以”高亢沉雄、大气磅礴“的唱腔 , 成为三庆班的新一代掌门人 。 任班主后 , 程长庚率三庆班对徽调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变革 , 为京剧的传播推广做出了杰出贡献 。 程长庚因此成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
此生必驾三十六路此生必驾318@520KM, 这里是安庆
本文插图

程长庚扮演黄忠 。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清末明初到现在 , 400年间戏剧安庆三次盛衰 , 如今已风光不再 。 但其文化底蕴还在 , 戏剧根基还在 , 也许百余年 , 也许五十年 , 也许更短 , 在安庆艺人的不断追求与创新中 , 会重塑戏剧安庆的又一次辉煌 。
04 江风拂面 , 最美是人间烟火
“万里长江此封喉 , 吴楚分疆第一州” , 沿着318国道来到安庆 , 在这里会与长江首次交汇 。
江风拂面 , 整座城就显得温润而安逸 。
此生必驾三十六路此生必驾318@520KM, 这里是安庆
本文插图

【此生必驾三十六路此生必驾318@520KM, 这里是安庆】江边垂钓 。 摄影:张宁
这里古来富庶 , 自然不会亏待肠胃 。 皮薄、肉嫩、汤鲜的江毛水饺 , 简单质朴的“鸡汤泡炒米” , 粘而不稠、油而不腻、香而可口的山粉圆子烧肉 , 还有迎江寺的素菜 , 对于离家的安庆人而言 , 都是无法舍弃的家乡味道 。
此外 , 安庆人向来不掩饰对于醇厚香味的喜爱 , 这从各种炒面、米粉领衔的小吃阵容可见一斑 。
此生必驾三十六路此生必驾318@520KM, 这里是安庆
本文插图

鸡汤泡炒米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行走在安庆的江边与街头 , 如今随处可见的是舒适和安逸 。
就像《国民公路G318》一书中对安庆的概括:安庆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