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接装崭新“小轮车”的中国空降兵 当年也曾用过正经的“大坦克”( 二 )


【空降兵】接装崭新“小轮车”的中国空降兵 当年也曾用过正经的“大坦克”
文章图片

▲至于BMD-1伞兵战车的研制缘起......那都已经是1964年的事情了
所以在1959年 , 坦克教导连和自行火炮教导连还是撤编了 。 1961年 , 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15军整建制改为空降兵 , 原伞兵教导师(之前已改称为空军伞兵师)也归15军领导 , 番号改为空降兵43师 。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空降兵要认真地搞起来 , 搞就要搞的像样子 , 不充实的把它充实起来" , 1970年9月空降兵15军完成扩编后(员额达32000人) , 三个师均达到了典型的"三步一炮"编制 , 但装甲机械化力量还是没影的事儿 。
【空降兵】接装崭新“小轮车”的中国空降兵 当年也曾用过正经的“大坦克”
文章图片

▲1976年开始研制的WZ141型伞兵战车 , 本质上仍然是作为一种"空降坦克歼击车"研制的 。 该车共有两辆样车 , 分别是本图的141和下图的141-1 , 可见炮塔布局区别 , 另外141-1的动力系统也有显著改进
其实这事儿从WZ141的指标上看就不难理解:在当时北方强敌的巨大压力下 , 我军地面作战部队的发展建设可以说是"全员反坦克化" , 装备发展长期处于夹缝中的空降兵部队 , 难得立项一型装甲车辆 , 就不可能不以反坦克能力为重点--2门75式105mm无后坐力炮(共备弹18发)和4枚红箭-73反坦克导弹塞在一辆仅仅6吨重的3人制战车上 , 显然是在当年力所能及的基础上 , 尽可能堆砌反坦克火力的结果 。
【空降兵】接装崭新“小轮车”的中国空降兵 当年也曾用过正经的“大坦克”
文章图片

▲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方向盘式转向操纵装置、液气悬挂技术、履带液压自动调节技术......即使不算当初设想的橡胶履带 , WZ141的"大胆"之处也已经够多了
然而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 连人民空军里的"老大"航空兵都下马了很多型号项目 , 空降兵就显然更不可能在"六五"期间的装备科研项目经费中拿到多少钱;所以WZ141在1980年跟安-12进行了地面装机试验之后 , 从此就丢在废车场里风吹雨淋了 。 虽然也有人畅想过 ,
如果这款装备能继续发展下去 , 倒是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反哺"出装甲输送车之类的型号 , 但历史毕竟没法假设 。
在1985年大裁军中 , 空降兵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师改旅尝试 , 当时一个旅下辖9个营:空降兵第1、2、3营、炮兵营、反坦克炮营、反坦克导弹营、高炮营、汽车营、通信营 。 对比陆军老大哥1998年的师改旅(下辖10个营) , 空降兵旅少了一个坦克营、一个火箭炮兵营和一个修理营 , 但却多出了单独编列的反坦克炮营和反坦克导弹营 , 可见当时空降兵仍然把"打坦克"放在相当高的地位上 。
【空降兵】接装崭新“小轮车”的中国空降兵 当年也曾用过正经的“大坦克”
文章图片

▲1992年 , 空降兵又改回了师-团-营建制(和这一时期改回去的地空导弹部队类似) , 合并各炮兵营组建炮兵团之后 , 对炮兵装备进行了一定更新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 , 随着空降兵主要作战目标的改变 , 对其战时迅速夺控战役乃至战略要点能力的高要求 , 才使得空降兵机械化力量的发展优先度逐渐高于"打坦克" , 也就有了从DKC-1伞兵突击车到之后的03式伞兵战车车族的故事 。
【空降兵】接装崭新“小轮车”的中国空降兵 当年也曾用过正经的“大坦克”
文章图片

▲台伪军虽有一定的装甲力量 , 但其主战装备性能远不及冷战时期苏军的"钢铁洪流" , 加上当地更为复杂的战场环境 , 使得空降兵相对更渴求能够携带较多伞兵快速突击的机械化装备
不过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那样 , 03式伞兵战车车族的产量并不大 , 而二代伞兵战车直到年初才有进行空投测试的报道 。 由于伞兵战车天生对尺寸和重量的严格限制 , 使得其在设计重点上往往需要比普通步兵战车更为"极端":比如是否要求具有更强的反坦克火力 , 这就完全可以影响从炮塔到战斗室布局乃至整车设计;而台伪陆军即将到来的M1A2这个"变量" , 在其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