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出圈”的专家能否拯救传染病医生短缺困境?
新冠疫情让众多原本在专业领域敬业职守的顶尖学者 , 突然”出圈“ , 走入大众视野 , 成为“新晋网红” 。在四月初的CNN的New Day“新的一天”节目上 , 主持人询问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主任、世界顶尖传染病学家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博士 , 他想让谁在《星期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 , 简称SNL)中扮演他 。
SNL是美国一档于周六深夜时段直播的喜剧小品类综艺节目 。 每集节目一般以片头及片头字幕之前的一段突然式开场小品作为开始 。 播出四十年来 , 《周六夜现场》收获了一系列奖项 , 包括36项艾美奖、2项皮博迪奖以及3项美国编剧工会奖 。 2000年 , 节目被列入“全美广播事业者联盟荣誉堂” |图源:Youtube主持人问福奇博士:“我听到了一些建议 , 本·斯蒂勒(Ben Stiller , 美国著名演员、导演)或者布拉德·皮特(Brad Pitt , 好莱坞著名影星)你想让谁来扮演你?”福奇笑了起来 , 立马回答:“哦 , 当然是布拉德·皮特 。 ”在4月26日星期六晚上 , 皮特的忠实粉丝福奇博士如愿以偿 。在周六的SNL开场 , 皮特出人意料地出现并且扮演了福奇 。 这档节目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而采用了线上远程制作的方式 。皮特扮演的福奇开了个俏皮的玩笑:“首先 , 我要感谢美国所有给我发那些了支持性的、启发性的、有时是图形化的电子邮件的年长女性 。 ”接着以福奇的口吻对真正的福奇博士说 , “谢谢你在这种令人担心的时刻可以保持冷静和有条理 , 也想对那些奔波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现场急救员以及他们的家人说一声感谢 。 ”
截自SNL上传至YouTube的视频 , 截止今天上午10点的数据播放量已经突破1200万福奇在稍后Times的采访中 , 高度评价了皮特的表现"我认为他做得很好” 。 福奇不仅对演员的模仿感到满意 , 还对皮特在周六的剧集中的角色表演中所传递的信息表示赞同 。福奇履历=大写服气2020年3月14日 , 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因为病毒性大流行病而宣布全国紧急状态并将福奇叫到话筒前时 , Science评论这可能是许多美国人第一次见到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主任 。这位资深的艾滋病毒/艾滋病顶尖专家 , 在过去40年里参与了每一次流行病的研究 , 甚至还治疗过埃博拉患者 , 是科学家、卫生官员和政治家们都非常熟悉的面孔 , 他几十年以来领导着NIAID并为总统们提供过建议 , 这可以一直追溯到罗纳德·里根 。 在中国 , 他被成为“美国版的‘钟南山’” , 是美国民众心目中定海神针版的存在 。
图片来源 | Science福奇的履历用就如他名字中文翻译的谐音一样是大写的“服气” 。 他本人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2008年获总统自由勋章、2007年获拉斯克奖、2002年获阿尔巴尼医学中心奖 。 这两个奖项都是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世界顶尖医学类奖项 , 更被称为诺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风向标” 。New Yorker 4月20日发表题为“福奇是如何变成美国国民医生的”(How Anthony Fauci Became America’s Doctor)的文章采访了诺贝尔奖得主、分子生物学的先驱者:戴维·巴尔的摩(David Baltimore) , 他评价福奇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 因为他在政客中都拥有非常高的信用 , 所以福奇能够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插入冷酷的事实 。 而巴尔的摩认为这对国家和世界来说都是非常好的 。而斯坦福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多年来一直就生物威胁问题向政府提供建议的大卫·雷尔曼(David Relman)对New Yoker的采访人员说:"福奇本质上成为了美国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企业的化身 。 没有人比他更坚持不懈地捍卫真理和事实 。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他 , 我们会做什么 。 "传染病医生的培养面临困境像福奇这样的传染病学家可遇而不可求 , 而事实上一个顶尖的传染学家的出现与培养都极其不易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当地时间5月7日发表了题为《在美国面临全球性大流行疾病的情况下 , 传染病医生短缺》的文章(Dearth of infectious diseases physicians as the USA faces a global pandemic) , 揭示了传染病医生在美国面临严重不足的情况 。正在进行的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已经暴露出美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尖锐问题 。 超过50万的美国人感染了新冠病毒 , 医疗卫生行业正站在应对几代人都没有出现过的灾难类型的第一线 。柳叶刀指出目前美国仍然缺乏检测试剂盒、可扩展的基础设施和个人防护设备 , 来保证医疗工作者和急救人员的安全 , 同时 , 许多管理机构也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或明确的建议来指导实践 。 柳叶刀认为当卫生健康系统继续指导应对目前这个特殊的情况时 , 大家也需要对感染科医生的严重不足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传染病医生是经过内科培训的专家 , 他们在感染和相关疾病方面完成了广泛的培训 。 他们的培训涵盖了多种执业环境 , 包括流行病学、抗生素管理、国际卫生、性传播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综合护理等 。 尽管是传染病医生的项目是大多数医院中最经常被咨询的之一 , 但传染病医生的数量却跟不上需求 。根据2020年美国最新的居民与医生匹配计划 , 在美国 , 406个可用的传染病实习生职位中 , 有84个(21%)未被填补 , 而与之相对照的就是 , 在1010个可用的心内科职位中 , 只有2个(0·1%)未被填补 , 或在615个可用的肿瘤科职位中 , 只有2个(1%)未被填补 。 虽然美国的传染病医生人数从2008年的6424人 , 稳步增长到2018年的9136人(增长了42% , 其中包括病人护理、教学和研究部门的医生) , 但柳叶刀认为未来的增长速度并不确定 。而柳叶刀总结了造成美国医疗卫生队伍中传染病医生数量上差异的几个原因 。 其中一个原因是 , 传染病医生是所有专科医生中收入最低的一些医生 。 2019年 , 虽然儿科传染病专科医生的薪酬最低 , 但是当时的成人传染病专科医生的薪酬也不高 。 一些内科和外科专科医生 , 如心脏病学和神经外科 , 平均收入是传染病专科医生的两到三倍 。 这种收入的差异源于一种以数字为基础的报销制度 , 即所谓的相对价值单位 , 这种报销制度本身就偏向于以手术为基础的专科 。 这种报销制度影响到非程序性专科 , 如传染病科 , 这些专科往往与其他医生的工作时间至少相同(如果不是更多的话) , 但他们的服务报酬却低得多 。其他复杂的因素还包括老年传染病医生的退休问题(55岁以上的医生在美国传染病工作队伍中占很大的比例) , 以及如何来确保有人可以及时地在他们退休后接棒他们 。 此外 , 还有移民政策方面的担忧 , 因为有三分之一传染病医生为非公民医生 , 因此牵涉到如何为他们寻找并且保留合适的岗位 。 此外虽然传染病医生的数目在增加 , 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传染病医生数目仍然相对很小 , 所以这种城乡分配得不均仍然有可能会增长 。 此外 , 柳叶刀指出由于医学院的学费昂贵 , 美国医学院的学生在毕业时平均要背负20万美元的债务 , 这意味着未来收入的经济效益对许多医学生的专业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柳叶刀认为随着全球旅行的增加、新的传染病的不断出现、抗生素耐药性生物体的不断出现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 , 传染病专科医生对社会上每个人的健康所起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 。 与20世纪90年代的艾滋病疫情类似 , 目前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可能会刺激新一代的医生加入到传染病的工作队伍中来 。 然而 , 要确保美国未来的传染病医生队伍 , 可能需要更加协调一致的努力 , 其中必须包括以价值为基础的报销、开创性的政策干预 , 如为这些医生提供贷款偿还资格 , 以及全面的移民改革 。 任何这些方面的不足都会危害美国健康护理体系中的高价值护理并且也会在未来的大流行性疾病到来的时候让美国仍然陷入准备不足的情境中 。中国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 。 中国新闻周刊3月20日发表题为“重建大感染科 一个张文宏救不了这个‘不赚钱科室’”的文章 , 指出在眼下这场新冠病毒阻击战中 , 原本应是主力军的医院感染科 , 却暴露出了人员、场地、设备均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 , 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今年82岁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翁心华是国内感染学科的泰斗人物 , 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时说 , 上世纪90年代前后 , 由于传染病患者数量的减少 , 医生们另谋他业 , 不少医院都在不同程度上裁撤传染科 , 传染科的规模出现萎缩 。 即使是现在广受大众喜爱和信赖的现任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被透露曾在在博士毕业后和翁心华说 , 想另谋出路 。待遇偏低 , 感染科的发展受困 , 加上社会普遍对传染病的排斥等多个因素 , 使中国的医学院毕业生普遍不愿意到感染科工作 。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 SARS后建立的黄冈市传染病医院因平时没有足够多的病人 , 多年后已变成一片废墟 , 而这次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流行性传染病 , 黄冈市对其进行了紧急改造 , 还提前启用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中国新闻周刊》同时也采访了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兼肝病中心主任王贵强 , 他表示当下中国感染学科面临的现状是平时没有传染病大流行 , 感染科不受重视 , 传染病一来 , 又显得难以招架 。 而他同时总结 , 从这次疫情可以看出 , 国家需再次重视感染科的发展 , 感染学科的发展应回归到“大感染学科”建设的路径上来 。此次新冠疫情 , 让传染病科学家和医生进入到大众视野 , 从美国的福奇到中国的钟南山和张文宏 , 在非常时期 , 他们用专业的素养向民众传播了科学的精神和抗疫的信息 , 也成功塑造了顶尖专家的形象 , 但要带动整体传染病现状的改善 , 还需要整个国家系统性的努力 。
推荐阅读
- 秘鲁专家:世界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 被录取却因疫情无法赴境外读博士?港大:我要
- 新冠疫情会怎样结束?权威专家分析了5种可能
- 专家:可通过赤字债务化筹集资金
- 实事求是,中美两国政府都是按照专家建议办的
- 试用期|无薪试岗成企业逃避试用期新手段 专家:违反劳动法
- 漾善至美|延迟退休反对声音大,新提案被专家认可,你赞同吗?
- 6月日环食“大有不同”,天文专家:以前没遇到过
- 罕见病|专家:中国发达地区罕见病诊疗水平提升 日趋精准化
- 女子|丈夫痴迷于画中女子,妻子不服气拿来鉴定,专家 你知道她是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