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桃鱼藻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唐朝是边塞诗的黄金时代 , 唐以前中国的边塞诗不过才区区两百余首 , 但在整个唐代却诞生了高达两千余首的边塞诗 。 可奇怪的问题在于:唐代时期边疆地区虽时有骚乱但总体稳定 , 并没有像汉朝一样面临匈奴 , 明朝面临女真一样的军事压力和威胁 , 为何独独在唐朝却诞生了数量如此惊人的边塞诗歌呢?
园桃鱼藻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文章图片
虽然在唐以前也有边塞诗 , 如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徐陵《关山月》等等诸如此类 , 而且从汉魏到隋朝之间 , 中国历史上更是存在着一段极为混乱的动荡历史 , 按理来说 , 汉魏、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是培养边塞诗的最佳温床 , 如何到了唐朝时才呈现井喷式的现象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 就是由于唐朝从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 刺激大量文人积极参军 , 希求在塞外建功立业 , 从而掀起了一股从军热 , 而这些边塞诗人在经历了军旅生涯漫游塞外后 , 进而创造出了大规模的边塞诗 。 边塞诗: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转变
府兵制是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创建 , 当时北朝的军事特点是鲜卑人当兵 , 汉人负责务农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这算是限制汉人力量的一种政策 , 所以当时当兵成为了鲜卑人的特权 。 府兵制发展到北周时期 , 由于北周当时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北齐 , 加上北魏的分裂 , 导致北周国内兵源稀缺 。
园桃鱼藻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文章图片
于是鲜卑人当兵 , 汉人务农的政策被打破 , 汉人于是也可以去当兵了 。 府兵制一直沿用到唐朝 , 但是在唐朝时期这一制度出现了问题 。 第一是按照府兵制的规定 , 府兵们需要自备武器 , 朝廷只负责提供铠甲 , 这些府兵们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就务农(免除赋税) , 遇到战事就上马为兵 。 所以府兵制很大程度上为唐朝节约了一大笔财政支出 , 但是却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
其二 , 府兵们按照时间约定 , 每个军府都需要出兵到京城承担卫戍任务 , 去的路费也是府兵们自己承担 。 本来这些人期限一满就各自打道回府 , 但是唐太宗以后 , 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 府兵们经常被扣留下来延长卫戍时间 , 京城里的达官贵族又把他们借去当私人护卫 。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 , 人们逃避征兵的现象很严重 , 以至于发展到最后根本抽调不出府兵 。 在这种情况下 , 府兵制被废除 , 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 开始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各国招募强壮的士兵 , 国家供给武器和物资 , 从此兵农分离 , 士兵专心打仗 , 农民专心种地 。 边塞诗:募兵制下文人们的从军热
园桃鱼藻为何王昌龄要写“不教胡马度阴山”?看唐代边塞诗人的从军热
文章图片
募兵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兵源 , 解放了生产力 , 所以当时很多文人积极参军 , 准备到边境去建功立业 。 如杨炯在《从军行》中写“宁为百夫长 , 胜作一书生” , 王维在《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中写“忘身辞凤阙 , 报国取龙城 。 岂学书生辈 , 窗间老一经” , 岑参也写“功名只向马上取 , 真是丈夫一英雄 。 ”
这些诗歌反映的都是当时这些流行在文人之间的从军热 , 但这些文人去参军并不是指他们是去当一名基层士兵 , 实际上一名普通士兵想要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是十分困难的 。 募兵制的诞生使军队走向了职业化的进程 , 所以它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以前府兵制下战事一旦结束 , 府兵们各回各府 , 基本杜绝了将领们拥兵自重的可能 。
但在募兵制下 , 由于士兵的职业化导致将军们拥有了拥兵自重的资本 。 另一方面 , 在当时的幕府制度下节度使又可以自行招收幕僚 , 必要时刻由于兵源不足他们甚至可以招募士兵 , 这些都是制度上的问题 , 因此慢慢演变为节度使拥兵自重的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