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之寺庙风波

一九七六之寺庙风波
二在医院照顾吕干事的这一段时间里 , 乔新生对吕干事的尽心尽力 , 跑前跑后 , 让赵平平很感动 , 他和赵平平互相照应 , 密切配合 , 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 闲暇时间 , 也和她谈起自己与柴琳琳的来来往往 , 风风雨雨 , 赵平平很理解也很支持他 。办完吕干事的后事 , 回到团里后 , 乔新生为了安慰她 , 帮她走出失去爱人的悲痛 , 就拉着赵平平一起去看柴琳琳 , 没想到她们很谈得来 , 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 叽里呱啦的 , 像打连珠炮似的 , 乔新生根本就插不上嘴 。 这一聊天才知道 , 她们两个竟然是一个小学毕业的 , 就是北京那一所著名的育英小学 , 很多高干子弟都在那里上学 。 柴琳琳出生在北京 , 小学是在北京上的 , 父亲原是总政治部一个领导干部 , 后来 , 因工作调动 , 她才跟着来了广州 。星期天放假 , 柴琳琳就约赵平平去一个神秘的地方 , 说是很有意思 , 去了就知道了 , 要保密 , 不能让连里知道 。 而且 , 也不能让乔新生去 , 让他很是莫名其妙 。在离特二团约二公里处的一个向阳山坡上 , 有一座很简陋的尼姑庵 , 是一个四方小院 , 房屋破旧 , 年久失修 , 屋顶的蓬草长得老高 , 院子里有两棵柏树 , 都有一抱多粗 , 还有一口老井 , 用辘轳提水 。 据说这个尼姑庵已有200多年历史了 , 是乾隆爷那会儿附近一个王善人出资修的 。尼姑庵前边有三间房子 , 中间的一间当大门、过道 , 左右两间住人 。 后边三间做佛事 , 中间供的是释迦摩尼 , 右边供的是观世音菩萨 , 左边供的是普贤菩萨 。 墙上是彩绘的佛教故事 , 无非是释迦摩尼菩提树下成佛 , 如来舍身饲虎 ,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等 。 庵里有三个中年尼姑 , 加上一个主持法名叫慧慈 。文革初期 , 曾有城里的一群红卫兵来这里“破四旧” , 要砸掉菩萨 , 烧掉尼姑庵 , 逼迫尼姑还俗 。 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 , 拿着铁锨、锄头 , 把红卫兵包围起来 , 制止了他们的暴行 , 保住了尼姑庵 。 后来 , 就再也没外人来这里捣乱 。 也多亏是天高皇帝远 , 这座尼姑庵才得以保存下来 , 不论文革闹腾的再厉害 , 这座尼姑庵的香火都始终没断 , 老百姓有事没事还喜欢来这里还愿上香 , 求个平安 , 灵不灵的难说 , 图个心理安慰 。在佛教经典中 , 尼姑为“优婆夷” , 一般叫“比丘尼” , 湘西这边则叫“师姑” , 庵里的主持叫法师 。 只见慧慈主持穿一袭灰色海青 , 手拿佛珠 , 款款迎了出来 。 见到来客 , 她不卑不亢 , 口称佛号“南无阿弥佗佛” 。 赵平平看她 , 中等身材 , 面目清秀 , 谈吐不俗 , 居然还是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 , 突然想起来了 , 原来她就是团里那些老兵说的传奇尼姑 。几年前 , 她曾是特二团的老兵 , 原名叫田静 , 在卫生队当卫生员 , 在驻军医院参加过一年的进修培训 , 粗通医术 , 因为经常来给庵里的老主持看病 , 就和尼姑们相熟 。老主持那时已七十多岁 , 体弱多病 , 精力不支 , 自觉去日无多 , 就整天琢磨着交班之事 。 庵里的几个尼姑都是粗笨之人 , 悟性很差 , 也没啥文化 , 最多能支应平常差事 , 她颇看不上 。 而当她第一眼见到田静 , 看她天庭饱满 , 面如银盆 , 谈吐不俗 , 又有文化 , 就认定她有慧根 , 有佛缘 , 是可托衣钵之人 。 慧根是梵语 , 观达真理 , 称为慧;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 , 可成就一切功德 , 以至成道 , 故称慧根 。如果说有“慧根” , 老主持还真没看错 。 田静刚出生下来不久 , 因父母要去酒泉空军基地工作 , 那地方太艰苦 , 生活极度不便 , 就把她送回安徽铜陵老家的奶奶那里抚养 。 奶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 不仅家里供着观音像 , 每天都要念经祈祷 , 而且去庙里进香都带着小田静 , 领着她一起跪拜 , 参加佛事 , 吃斋饭 , 这些都给田静留下深刻印象 。 她长到十岁 , 才被父母接回北京 , 但每年暑假都要回去看奶奶 , 陪奶奶去寺庙烧香拜佛 。 后来 , 奶奶去世了 , 为纪念奶奶 , 她一直偷偷戴着奶奶送给她的一个在九华山开过光的小玉佛 , 或许这就是她的“佛缘” 。田静每次来 , 老主持就要有意无意与她谈点佛经 , 讲点佛学故事 , 田静也听得津津有味 , 并若有所思 。后来 , 老主持就给她讲《心经》 , 没想到 , 她居然领悟很快 , 而且一学就会 , 还会举一反三 , 比庵里的几个尼姑都更有灵性 , 有佛缘 。 当老主持讲到“照见五蕴皆空 , 度一切苦厄”时 , 田静竟高兴得手舞足蹈 。 老主持心里就更有数了 。当年 , 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 , 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 , 六祖顿悟 , 即而说道“何期自性 , 本自清净;何期自性 , 本不生灭;何期自性 , 本自具足;何期自性 , 本无动摇;何期自性 , 能生万法 。 ”五祖即认定他是可接班的人 。六祖慧能原本是广东一个砍柴人 , 一次 , 惠能卖柴时听人读诵佛经 , 立刻引起内心的领悟 , 从此遁入佛门 , 成为禅宗一代大师 。 老主持觉得 , 田静即无慧能般的大造化 , 但有佛缘、有慧根 , 当个合格佛家弟子是没问题的 。 所以 , 她不厌其烦 , 一再耐心点化田静 , 为其开悟 。学佛后 , 田静性情大变 。 过去她争强好胜 , 性急气躁 , 现在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 宽厚 , 仁慈 , 与谁都不争 , 慈眉善目的 。 这样过了半年 , 田静终于下决心皈依佛门 , 出家为尼 。 当然 , 这都是瞒着单位的 , 谁也不知道 。 大家看她老往尼姑庵里跑 , 还以为她是去为老尼姑看病呢 , 队里还表扬她是学雷锋去了 。到了年底 , 她主动要求退伍先回到北京 , 耐心做通了父母家人的思想工作 , 给弟弟妹妹做了交待 , 办好各种手续 , 断了自己后路 , 就千里迢迢来到这里 , 当了庵里一个尼姑 。 老主持给她剃度 , 赐名慧慈 , 教她念经做法事 , 悉心培养 。 老主持圆寂之日 , 当着其他几个尼姑的面将衣钵留给慧慈 , 她就成了庵里的新主持 。 从此 , 她便与青灯古佛晨钟暮鼓为伴 。 不仅一心向佛 , 虔诚学佛 , 还时不时上山采药 , 给附近村民治病 , 很受百姓爱戴 , 被称为“活菩萨” 。团里的老兵大都认识她 , 但不敢公开议论 。 据说 , 金政委对这件事很恼火 , 说我们搞了那么多的政治教育 , 居然被一个老尼姑轻易打败了 , 这是特二团的耻辱 , 是政治工作的耻辱 。 但人家田静已退伍了 , 如今是老百姓了 , 部队管不了 , 再去干涉就是影响军民关系和宗教自由了 , 团里也只有管好自己的人 , 禁止官兵们去尼姑庵 。柴琳琳也早就听处里的老干事私下谈起这件事 , 可惜一直没有机缘见她 。 现在 , 柴琳琳成了没人管的闲人 , 有的是时间 , 就想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尼姑庵 , 那个神秘的主持慧慈 。悄悄来了几次 , 与慧慈熟悉后 , 柴琳琳有时半开玩笑地问慧慈主持:“您看我有没有慧根 , 能不能出家为尼?”慧慈就认真地端详一阵后摇摇头说:“居士六根未净 , 留恋红尘 , 俗心太重 , 不是我辈中人 。 ”柴琳琳一开始来时大倒苦水 , 抱怨生活不公 , 天地失德 , 人情淡薄 , 似乎自己是天下最倒霉之人 。 慧慈总是静静地听着 , 然后慢慢用佛理开导她 , 有时给她讲《心经》 , 讲《金刚经》 , 她听得似懂非懂 , 迷迷糊糊 。 但每来一次 , 她都觉得似乎心灵被净化了 , 那些戾气在渐渐地一点点消退 , 心境愈益澄明平和 。柴琳琳也不掩饰对于情感的困惑 , 谈了自己对爱情的纠结和挣扎 。慧慈说:“依贫尼所见 , 你是情多智少 。 情是什么?以佛观之 , ‘情’就是‘迷’ , 所以说‘意乱情迷’—— 意若乱 , 情就迷 , ‘迷’就是迷失自己 , 迷失理智 。 ‘智’是什么?智就是觉 。 ‘情’有两种:一种是凡夫之情 , 即私我的、独占的 , 绝不能跟他人分享 。 一种是菩萨之情 , 即不求回报 , 与人分享 。 学佛之人 , 当依智不依情 。 ”慈慧看柴琳琳颇不以为然的样子 , 就不往下说了 。 只轻轻叹口气:“施主我执太甚 。 ”有时候柴琳琳也在想 , 马克思早就说过 ,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精神鸦片” , 我虽然不信慧慈法师那一套 , 而且也绝不会看破红尘 , 但每次听慧慈讲经 , 心里都很愉快 , 得到宽慰 , 这是不是那种吸食鸦片的感觉?尼姑庵门前原有一副对联 , 多年风吹雨淋 , 早看不清原来写的是什么了 , 慧慈希望柴琳琳能帮着给尼姑庵门前重写一副对联 , 柴琳琳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乔新生 。对于写对联 , 乔新生并不陌生 , 七八岁时 , 爷爷就教过他 , 让他背过“云对雨 , 雪对风 , 晚照对晴空 。 来鸿对去燕 , 宿鸟对鸣虫 。 春对夏 , 秋对冬 , 暮鼓对晨钟 。 观山对玩水 , 绿竹对苍松……”还辅导他写过许多对联 。 过年时 , 自家的对联 , 左邻右舍的对联 , 都出自乔新生之手 , 他还被人叫做神童 。 这些年虽然“破四旧”不让写了 , 但写对联那些道道 , 他还没忘 。 他琢磨了一阵子 , 写写改改 , 反复推敲 , 最后写成这样一副对联:“慧心引入西天路 , 慈悲打开极乐门 , 横披:佛光普照 。 ”上下二联把慧慈二字巧妙嵌了进去 , 乔新生很得意 , 慧慈主持见了也很满意 , 恭恭敬敬贴好 。 准备以后有机会再刻在木板上 。看到满腹心事 , 愁眉不展的赵平平 , 慧慈并未问根寻底 , 而是谈家常一样 , 慢条斯理地说:“施主 , 凡事皆有因缘 , 命中注定 , 不必过于拘执 , 不要强求执着,尽人事 , 听天命 , 随缘而安 。 大千世界 , 人来人往 , 遇到了是缘分 , 辞别了不留恋 。 生老病死 , 人皆难免 , 无非六道循环 , 来世转生 。 ”其实 , 她并不知道吕干事的事 , 也不关心具体的喜怒哀乐 , 但她察言观色 , 能看得出赵平平的心怀悲戚 。 出家人慈悲为怀 , 总是要劝慰一番 。聊了一会儿 , 赵平平似乎多少有所缓解 , 表情变得平和起来 。慧慈说 , 施主 ,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三伏天 , 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草籽吧!好难看啊!”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 。 ”师父挥挥手 , “随时!”中秋 , 师父买了一包草籽 , 叫小和尚播种 。秋风起 , 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 。 ”小和尚喊 。“没关系 , 吹走的多半是空的 , 撒下去也发不了芽 。 ”师父说 , “随性!”撒完种子 , 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 , 吃不完!”师父说 , “随遇!”半夜一阵骤雨 , 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冲到哪儿 , 就在哪儿发!”师父说 , “随缘!”几天过去了 , 原来光秃的地面 , 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 。 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 , 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 师父点点头:“随喜!”从庵里回来 , 赵平平觉得心里平静很多 , 没那么乱了 , 似乎有些东西慢慢地放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