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熊因鼻窦大不能吃肉而灭绝? 史前巨兽洞熊的“食谱”仍是个谜

洞熊因鼻窦大不能吃肉而灭绝? 史前巨兽洞熊的“食谱”仍是个谜
图片

研究人员考古发现的洞熊头骨比现有棕熊头骨大很多图片来源: 《科学进展》网站
大部分人可能听说过冰河时期惊心动魄的灭绝事件中 , 亚欧大陆猛犸长毛象、披毛犀、大角鹿等巨型动物群的消亡事件 , 但对体宽1.7米、身长3.5米、体重超过一吨的洞熊却不一定很熟悉 。
洞熊(学名Ursus spelaeus)是一种在更新世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的熊 , 约2万年前灭绝 , 因其化石多在洞穴内发现 , 故命名为“洞熊” 。 在很多著名的洞穴中 , 几乎都发现过洞熊的整副骨骼化石 。 在我国北京周口店也曾有发现 , 它与巨型短面熊同为更新世的两大巨熊 。
洞熊到底吃素还是肉食动物 , 这种庞然大物的“食谱”与其灭绝有什么关系 , 科学界却一直众说纷纭 。 在近40年间 , 通过对洞熊骨骼中氮-15水平的研究 , 有科学家认为它们嗜好嫩草、草根、草莓类植物 , 是食草动物;也有科学家认为 , 它们也会猎食一些动物 , 甚至包括当时的人类 , 应该是肉食动物 。 近日 , 著名国际期刊《科学进展》发表论文称 , 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 , 对洞熊饮食习惯给出了生物力学解释 , 通过咀嚼运动与头骨发育的关系 , 提出了“咀嚼导致鼻窦等系统功能退化 , 进而让头骨变小 , 可能导致洞熊灭绝”的全新观点 。
观点一 因气温下降导致植物枯萎而饿死
3年前 , 德国图宾根大学的内藤佑一研究发现 , 洞熊骨骼中氮-15含量较低 , 拥有强壮的颌骨、大而平的牙齿 , 居住地周围只生长密集的植被 。 这一切都表明 , 洞熊是草食动物 。 而这种特殊的饮食结构 , 正是洞熊在2万多年前灭绝的原因 。
那时 , 气温急剧下降 , 植被大面积枯萎 , 使洞熊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 。 学者的研究认为 , 由于洞熊的食物非常单一 , 为了满足身体所需 , 它必须大量进食 。 与每天必须饱餐40公斤竹子的熊猫相比 , 洞熊的食量有过之而无不及 , 营养转化率非常低 。 但相反 , 棕熊是一种杂食动物 , 骨头内氮含量较高 , 它们的食谱包涵水果、蜂蜜、鱼等 , 丰富的饮食结构使它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 从而能广泛分布 。 这一观点也得到广泛认同 。
观点二 为争夺洞穴与人类火拼被赶尽杀绝
在欧洲中部的喀尔巴阡山脉 , 科学家们发现的洞熊骨头表明 , 洞熊完全不是人们之前想像的温和模样 , 它们拥有巨大的牙齿、剃刀般锋利的巨爪 , 是一种性情非常凶猛的食肉动物 , 甚至还吃人 。 科学家们通过分析近年在此山脉西南角发现的洞熊骨头的数据表明 , 绝大多数洞熊体内的氮-15含量很多 , 超过众多食草动物 。 这表明这些洞熊个体是吃肉的 , 是典型的肉食动物 , 它们不仅与人类争夺洞穴 , 还捕食土狼、灰狼、洞狮和鱼 。
2019年12月 , 《科学报告》杂志发表了欧洲科学家的一项演化学研究报告称 , 洞熊种群大约从4万年前开始急剧减少 , 这个时间点早于气候变冷时期 , 而与现代人类在欧洲扩散的时间重合 。 寒冷气候以及之后的植物来源食物减少 , 可能导致洞熊种群分散成不同的亚种群 , 这些亚种群生活在气候较为温和且植物丰富多样的小型栖息地 。 人类包括捕猎在内的各种行为 , 可能打断了这些亚种群之间的联系 , 从而在洞熊的灭绝中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
与此相映衬的观点早已出现在2008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杂志上 , 一个由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 , 公布了他们的发现——洞熊是人类祖先最强劲的对手之一 。 人类祖先凭借着智慧 , 破坏了这些凶猛动物的居住环境 , 将它们逐出洞穴 , 赶往深山 。 有证据表明 , 一些洞穴曾经被古人类和洞熊类交替占领过 。 并由此推测 , 当时人类趁洞熊冬眠期间 , 杀死或赶走那些萎靡不振的熊类;而春季到后 , 冬眠苏醒、腹中饥饿的洞熊又会袭击人类并夺回洞穴 。 这样周而往复的火拼 , 智力稍强的人类最终夺取了洞穴 , 并将它们赶尽杀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