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df.Me启示录:弱势的币圈用户将何去何从?


今年4月19日 , dForce生态里的货币市场Lendf.Me遭遇黑客攻击 , 导致市值约两千五百万美金的资产从合约里被取出 。
【Lendf.Me启示录:弱势的币圈用户将何去何从?】然而幸运的是 , 一个礼拜之后 , Lendf.Me追回了被盗的资产 。
人们在唏嘘感慨之余 , 也不禁后怕 , 这次被盗追回 , 所幸用户没有遭受损失 , 但如果没有追回 , 那么用户就会损失惨重 。
运气好 , 不赔不赚 , 保住本金 , 运气差则血本无归 。 这就是Lendf.Me这类事件的真实写照 。
事实上 , 不止Lendf.Me , 似乎整个加密货币行业 , 都是如此 。
从早期“交易即挖矿”等诸多玩法的遮遮掩掩 , 到后期牛顿交易所“模式币”的肆无忌惮 。
而玩家们在被收割了几轮后 , 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浮躁 , 甚至不再愿意花时间去琢磨是不是又一个骗局 , 便急匆匆的入场了 。
明知是九死一生 , 却依然义无反顾 , 赌自己会是一个幸运儿 。
殊不知 , 在加密货币行业 , 用户永远都是弱势群体 , 侥幸的赚钱或许是过程 , 血本无归却可能是很多人大概率的结局 。
【深链原创】文丨zy
用户永远都是弱势群体
网上有过这么一个段子 , 一个用户在某带单平台上长期观察了两名风格迥异的交易员 , 一个交易员长期青睐于大资金 , 低杠杆和低止盈止损线 , 另一个交易员则倾向于小资金 , 高杠杆和高止盈止损线 。
出于对这两个交易员谁亏钱多的好奇 , 这个用户便分别选择了跟单操作 。
兜兜转转一圈下来 , 谁亏得多?
答案是该用户亏得多 。
事后 , 该用户在反思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赚不赚钱 , 和交易思路完全没有关系 , 面对项目方或者交易所 , 用户永远是被动挨打的弱势群体 。
“在没有监管的市场上 , 个人投资者根本不可能战胜庄家 。 当下的币圈是个连赌场都不如的市场 , 很多内幕普通投资者都不知道 , 看到的很多都不是真实的 , 这里充斥着骗局和陷阱 。 ”面对币圈乱象 , 曾经有人表示 。
在这之中 , 作为行业食物链顶端的交易所表现得尤为突出 。
2018年8月 , 一篇名为《FCoin:一个韭菜的血泪控诉》的文章在行业内引发思考 。 在文中 , 主人公陈沛晓向读者讲述了他的两次投资失败的案例 。
一次是将全家32万积蓄以及借贷的50多万 , 共计82万的资产买入FT , 最终亏损40多万割肉出局;另一次 , 主人公将剩余的43万买入了ARP币种 , 最终暴跌90% , 43万一夜之间仅剩下不足13万 。
而这两次亏损 , 在陈沛晓看来 , 都是由于交易所方面故意操盘所导致的 。
陈沛晓的结局令人唏嘘 , 然而 , 他的经历在加密货币行业内并非是个例 。
2019年3月30日 , BitMax交易所平台币期货在5分钟疯狂下跌500% , 短时间内的巨幅波动导致了大量合约用户爆仓 , 用户资产直接归零 , 甚至是负数 。 中行原油宝的悲剧在传统投资界是活久见的个案 , 在区块链行业很多从业者却已经见怪不怪 。
受害者就曾对媒体抱怨 , 割韭菜可以 , 但是把用户当傻子就过分了 。
事实上 , 除了一些无良交易所将用户当傻子以外 , 还有一部分用户面对一些明显的骗局 , 还选择了义无反顾 。
由此 , 也助长了这些无良交易所的不正之风 。
今年1月 , ***发表题为《交易所七大割韭菜套路》的文章 。 在文中 , ***细数七大割韭菜套路 , 包括新玩法IMO、IFO、拉人头涉嫌传销、双币理财 , 变相lCO、空气币等多种手段 。
值得注意的是 , 除了交易所以外 , 加密货币行业另一大群体 , 项目方 , 在割韭菜方面同样不遑多让 。
80%的人亏钱 , 10%的人侥幸没亏 , 仅有10%赚了
去年6月27日 , 被称之为“币圈第一资金盘”的Plus Token钱包跑路 , 一位消息人士表示 , Plus Token的涉案金额或在200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