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5月起,北京垃圾分类指导员从“动手”到“动口”转型( 二 )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万多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想要实现“人盯桶”,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数量不足怎么办?采访人员注意到,其实,各区早已经想出了不同的好做法。比如,东城、石景山等区,将在《条例》实施初期,引入小巷管家、志愿者、楼门长等力量,作为“临时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居民进行辅助引导。通州则重新布置桶站位置,将部分零散放置在小区内的垃圾桶整合成有专人值守的垃圾分类投放站,至少能节省一半的人力。有的社区在无人值守的时间段,在桶站上设置语音提示小喇叭,实时播放垃圾分类的提示广播。有的则将社区原有的防控监控探头应用到垃圾分类的监督上,通过视频探头对居民垃圾投放进行监控。
已经达标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如果无人监管,会不会出现反弹或是倒退?时间一长,又不达标了怎么办?对此,吴润江表示,验收合格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后续将持续不断监督监管。每个月,全市将对5个小区进行检查,各区还有各自的检查。《条例》实施后,检查频次和力度将相应加大。通过验收的示范片区如果出现问题,又不达标了,除了会在全市各区进行通报外,还将限期整改。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 张楠
编辑:徐慧瑶
【 『转型』5月起,北京垃圾分类指导员从“动手”到“动口”转型】流程编辑:吴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