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之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其实我们不懂他归隐的心


文/鹤鸣甘棠
一说起陶渊明 , 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场景 。
千百年来 , 陶渊明已经作为一个“归隐雅士”符号 , 为文人才子所崇拜 , 他的诗词文赋更是被吟咏成经典 。
历史上的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呢?《晋书·陶潜传》上说 , 陶渊明是在彭泽县令的任上 ,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封印辞官的 。
【「平民之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其实我们不懂他归隐的心】然而 , 陶渊明真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吗?

「平民之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其实我们不懂他归隐的心
本文插图

01“五斗米”是微薄的官俸?
对于“五斗米”的解释 , 《辞海》是这样定义的 , 就是指微薄的官俸 。
据《百度百科》上解释 , “五斗米”也是形容工资微薄 , 只够养家活口 。
南朝梁沈约编撰的《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中记载:(陶)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 ”即日解印绶去职 。 赋归去来 。
从以上可以得知 , 《宋书》也说陶渊明(陶潜)是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 , “解印去职”的 , 并且写下了千古佳作《归去来》 。
通过“折腰”一词 , 更是显示出了陶渊明自命清高、不同污合流的高风亮节 。
那么 , “五斗米”真的只能养家活口吗?
首先我们先从古代官员的俸禄制说起 。
所谓俸 , 就是我们现在的月薪 , 禄则是每月发给官员的米 。
西汉时期 , 俸禄制度开始正规化 。 朝廷按官吏不同级别 , 给予相应的俸禄 。
东汉初年 , 又规定凡官吏俸禄 , 钱币与实物各半 , 也就是“半钱半谷” , 到了晋朝俸禄制度大体没变 。
陶渊明的职务是彭泽县令 , 当时县令的俸禄标准是“月钱二千五百 , 米十五斛” , 其中“一斛”为十斗 。
也就是说 , 陶渊明每月的工资是2500文钱 , 150斗米 。
按照一月30 天计算的话 , 陶渊明的日工资正好是“五斗米” , 83文钱 。
按照“半钱半谷”的制度衡量 , 83文钱与五斗米是等价的 。

「平民之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其实我们不懂他归隐的心
本文插图

那么 , 在晋朝“五斗米”什么身价呢?
据史学家考证统计 , 当时“一斗米”约合现在的3.2市斤 , “五斗米”就是16市斤 。
北魏学者崔鸿创作的《十六国春秋》里也记载 , 当时“一斗米值银半斤”、“一斤肉值银一两” 。
我们可以想一想 , 当时县令的日工资是16市斤米 , 再加上83文钱 , 养家糊口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
对陶渊明而言 , 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话 , 岂能是轻描淡写的泛泛之词吗?
很显然 , “不为五斗米折腰”绝对不是陶渊明的真心话 , 仅仅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
就现在来说 , 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去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评点世人的雅俗了 。 02“程氏妹”的去世 , 加速了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步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中云: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情在骏奔 , 自免去职 。 仲秋至冬 , 在官八十余日 。
程氏妹 , 是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 , 嫁到姓程的家里 , 所以称为“程氏妹” 。
得知“程氏妹”在武昌去世之后 , 陶渊明“自免去职” , 就是说辞去了彭泽县令一职 , 从此以后 , 一直归隐山林 , 不再出来做官 。
那么 , 陶渊明和“程氏妹”情深到什么程度呢?
陶渊明在《祭程氏妹文》中写到:
慈妣早世 , 时尚孺婴 。
我年二六 , 尔才九龄 。
爰从靡识 , 抚髫相成 。
从上述诗文 , 我们可以知晓 , 妹妹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 , 那时陶渊明十二岁 , 妹妹才九岁 。 两个人从不懂事开始 , 就相依为命 , 一起长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