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王震在南泥湾的日子( 二 )


来之前 , 王震便做足了心理准备 。 1941年3月初 , 他在誓师大会上带领全体官兵挥舞着拳头立下豪言壮语 , “一把镢头一支枪 , 生产自救保中央” , 命令“全体参加生产 , 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上至旅长 , 下至马夫、伙夫一律参加生产” , 亲率三五九旅雄赳赳气昂昂开进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的南泥湾 。
虽然战士们士气高涨 , 但困难却是实实在在的 。 当时正值春寒料峭时 , 寒风刺骨 , 战士们没有地方住 , 夜间只能用树枝搭草棚凑合过夜 。 王震心里清楚 , 要扎下根来 , 首先要解决吃和住的问题 。 在当时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都极度匮乏的情况下 , 他鼓励大家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 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边开荒边抽出部分人突击打窑洞 。 粮食不够吃 , 各部队干部亲自带头冒风雪 , 破冰涉水到远离驻地的县城背运粮食;没有油盐酱醋 , 就想办法打柴烧炭 , 拿到集市上和老百姓交换;为了改善伙食 , 战士们拾山货、挖野菜、找树皮、收野鸡蛋 , 或扛枪打猎、下河摸鱼;没有农具 , 王震就和战士一起 , 用弹片打制成耕地的犁、锄头等 。
让扛枪打仗的战士们种地 , 难免会产生一些思想波动 。 部分战士认为“当兵是来打日本鬼子的 , 不是来种地的”“后方生产不如在前方打仗光荣” 。 为了不影响部队战斗力 , 同时缓解战士们的消极情绪 , 王震跟旅、团干部细致研究 , 组织部队利用农闲的时节 , 开展大练兵活动 。 在大练兵过程中 , 涌现出11个百发百中的连队 , 全旅投掷手榴弹的成绩也从平均25米提高到40米 , 不少人达到60米 , 最远的可以投到72米 。 部队平时劳动生产的过程中 , 就把枪架在地头上 , 一有情况就拿起武器迅速投入战斗 , 数次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袭扰 。 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观察后 , 为之动容 , 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了不起的 。 ”
曲与画
“花篮的花儿香 , 听我来唱一唱 , 唱一呀唱……”旋律优美的歌声、披荆斩棘的官兵、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 在红红火火的开荒潮中 , 三五九旅用歌声和汗水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 绘就了一幅“平川稻谷香 , 肥鸭满池塘 , 到处是庄稼 , 遍地是牛羊”的画面 。
王震规定 , 从旅长到每一个战士 , 无一例外开荒种田 , 参加劳动生产 。 他身先士卒 , 率领部队掀起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 , 三五九旅一名叫李位的模范班长 , 在一次开荒竞赛中 , 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 。 之后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良和生产技术的提高 , 又涌现出了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 , 以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的成绩 , 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气死牛” 。
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科学创新、成效显著 , 农业和工商业产值迅速增长 , 人民生活负担减轻 , 军民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
1943年秋 , 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 , 被眼前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丰收景象吸引 。 一个小时的车程 , 毛泽东走了3个小时 , 不时跟田间地头的战士们攀谈了解情况 。 看着他们一个个神采奕奕的样子 , 毛泽东高兴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 , 他们越困 , 你们越胖了 。 ”“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 。 同志们依靠自己的双手 , 创造了一切 。 ”
到了三五九旅旅部 , 王震建议毛泽东先吃饭休息一下 , 毛泽东开玩笑道:“刚来就开饭 , 可见你们粮食很多啊!”边吃饭边聊天中 , 王震向毛泽东汇报三五九旅的生产生活情况:战士收了头一茬庄稼后 , 接着再种第二茬 , 余粮卖了 , 可以换几头耕畜 。 他们做木纺车 , 自己织粗毛呢 ,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 有滋有味 。 除去交给中央的 , 有了余粮 。 王震还研究起公私兼顾的分配方法:把剩余的粮食分成“部队的”和“个人的”两块 , 分给个人的可以卖 , 也可寄回家去 , 或换成钱存入边区银行 。 这个决定得到广大指战员热烈拥护 , 大家干活更卖力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