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人脸识别、积分换购“互联网”模式助推北京垃圾分类升级

人民网-环保频道 原创稿
20年前北京首试垃圾分类 20年后大幕重启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147.3万吨,产生量前十的城市贡献了6256万吨。201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011.16万吨,日均2.77万吨,在超大城市进行“垃圾革命”刻不容缓。
采访人员梳理发现,早在20年前,北京就曾经首试生活垃圾分类。2000年6月,北京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11年11月,北京率先在全国为垃圾分类立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涵盖生活垃圾产生到处理的全部过程,强制要求垃圾分类投放、收集;2019年11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炉,并于2020年5月1日正式施行。
北京,这个曾在全国最早提出并实践“垃圾分类”的城市,“垃圾革命”也走进了新时代。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设置垃圾分类桶站、分类驿站11.3万余座,并有垃圾分类指导员2万余人,共有厨余垃圾运输车辆1259辆,其他垃圾运输车6412辆,密闭式清洁站、小型垃圾中转站980座,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4座,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了每天32711吨,可满足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坚持依法治废,推进首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年后,北京生活垃圾分类的大幕重启。随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发布,垃圾分类管理、处罚有法可依。从2017年开始,北京市对生活垃圾产生、收运和处置单位开展执法检查,检查企事业单位34.6万家,立案处罚1.34万起,罚款1515万元。北京已形成包括目标体系、强制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各品类和各环节管理、城乡统筹、政策机制、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和社会共治在内的系统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基本框架,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生活垃圾怎么分?谁来监管?不分怎么罚?
4月16日,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开发的 “北京市垃圾分类宝典”上线,关注北京市城管委官方微信公众号“管城理市”,点击右下角的“垃分宝典”即可进入小程序。输入垃圾名称或拍照上传图片,随手可查垃圾类别、如何投放。
据悉,北京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带头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居家分类垃圾时不妨遵循‘两桶一袋’原则,操作起来更简单便捷。”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张岩表示,在垃圾分类“四分法”提出后,不少市民担心,家中是不是得摆四个垃圾桶?其实不然。“两桶一袋”原则即盛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两个垃圾桶,以及可回收物收集袋。至于节能灯、水银血压计、蓄电池等有害垃圾,因家庭产生量不大,可不在家中单独设置垃圾桶,及时投放到社区的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即可。
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谁来监管?张岩表示,北京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制度。住宅小区、胡同、街巷等,实行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单位自管的,由自管的单位负责;不能确定责任人的,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确定。
“新版条例规定,个人未分类投放的,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劝阻,对拒不听从劝阻的,应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由其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单位未分类投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张岩说。
以首善标准推进垃圾分类 推动市民文明习惯养成
“要以首善标准推进垃圾分类,深入推动文明习惯养成。结合《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出台,将垃圾分类要求纳入市民文明公约。坚持从娃娃抓起,小手拉大手,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北京市市委书记蔡奇说。
据了解,目前,北京60%的街道、乡镇开展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自5月起,全市居民小区将逐步配齐垃圾分类指导员,开展社区宣传、现场指导、分类整理、投放监督等。到今年底,全市90%以上的街道乡镇都将开展示范片区创建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