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挺有趣】火灾频繁的汴梁城:大宋如何确保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 二 )


陈寅格说“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 当然不止是宋朝的文章风流 , 也包括在制度 , 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
【文史挺有趣】火灾频繁的汴梁城:大宋如何确保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
文章图片
宋代潜火队工作
仅以消防的角度来看 , 宋代为了解决频发的火灾问题 , 不仅建立了常设的消防部门 , 安排专门的消防人员时时巡视 。 更重要的是 , 官员们对于预防的重要性理解的非常透彻 , 从源头上死抓可能会造成火灾的现象 , 可谓是苦心造诣 。
当然 , 宋代的消防队不叫消防队 , 而叫做“潜火队” , 而且宋朝的“潜火队”并非随便拿一支军队出来充数 , 而是经过专业的消防训练 , 拥有专业的消防器材的真·消防队员 。
宋代的《梦华录》记载:“如防虞器具、桶索、旗号、斧锯、灯笼、火背心等器具 , 俱是官司给支官钱措置 , 一一俱备 。 ”
人家不单有专业的设备 , 而且为了解决没有手机 , 不能迅速报警的问题 , 还特意在城市四处高地设立“望火台” , 专门负责监督全城的火灾情况 , 一旦那里发生不正常的冒烟 , 就立刻派人统治潜火队 , 争取把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
甚至有一次皇帝在宫里大搞封建迷信活动 , 从而被远处的望火台巡查人员看见 , 通知了潜火队 , 等潜火队赶到的时候才发现是皇宫里的皇帝在搞封建迷信 。 这故事看着戏剧 , 但却真实的反映出当时东京消防制度的完善和潜火队的救火的迅捷 。
【文史挺有趣】火灾频繁的汴梁城:大宋如何确保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
文章图片
宋代望火楼
当然光等着救火显然是不够的 , 北宋当政的文官们 , 非常清楚对于火灾 , 防重于救的特点 。 于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火灾预防体系 , 从做饭后灶里的余烬 , 到夜半十分的蜡烛 , 都在官府预防火灾的管理之中 。
当时有“将夜分 , 灭火烛” , 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睡着了以后 , 蜡烛燃尽引起火灾 。 至于经常在影视剧之中出现 , 敲着锣喊着“天干日燥 , 小心火烛”的“更夫” , 更是常规操作 。
所以说 , 大宋为了避免自己的首都经常受到火灾的危险 , 在预防和救火方面 , 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 , 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消防体系 。 总之 , 除了科技能力不足意外 , 仅从制度建设方面 , 大宋汴梁城的消防制度 , 是不逊于今天城市中的消防体系的 。 三、好的制度需要人去执行 , 大宋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官员实行的“消防责任制” , 有力的保证了消防措施的执行力
当然光靠制度是不够的 , 再完善的制度 , 如果得不到有力的执行 , 那么无异于一堆废纸 。 偏偏大宋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浮于事 , 拖拖拉拉的官场作风 , 那么在消防上也是如此吗?
当然不是 , 也许是汴梁城的消防关系到朝中大臣 , 甚至皇帝的身家性命 , 一向对文人优容过分的大宋王朝 , 在消防制度这一块儿 , 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 甚至超前的实施了消防责任制 。
【文史挺有趣】火灾频繁的汴梁城:大宋如何确保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
文章图片
古代灭火设备
大宋的“消防责任制” , 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 首先是对于潜火队 , 望火台上的工作人员 , 以及整个消防体系来说 , 消防责任制 , 就是将某个地区防火的任务压在他们身上 , 有功则赏 , 有过则罚 , 一次来保障尽量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
但事无绝对 , 紧靠救火显然是不够的 , 最好的办法还是预防 。 可是潜火队又不可能像现代一样 , 深入到每一家每一户去普及消防知识 。
【【文史挺有趣】火灾频繁的汴梁城:大宋如何确保自己的首都不受火灾困扰?】这个时候 , 消防责任制的第二个含义就随之产生了 。 即将一个地区的消防安全 , 与当地的行政长官的考核挂钩 。 这样一来 , 作为行政长官的县令 , 知府等 , 不用别人劝说 , 就会主动的重视消防工作 , 宣扬消防知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