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亲历者讲述:1946年国民政府收复南沙群岛始末( 二 )
文章图片
据悉日本在占领三亚和榆林期间 , 均设有海岸电台 , 在三亚港还设立机场潜艇基地和一个极大型的远程无线电台 , 以指挥日本在南海和南太平洋的海军和空军 。 但在日本投降后 , 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不仅没有很好利用或妥善保管这些战利品 , 反而将绝大部份设备、机械、仪器等拆散 , 盗卖零件 , 以饱私囊 。 我亲眼见到许多大型无线电真空管摆在三亚市场当作金鱼缸出卖 。 接收下来的大量贵重军用设施、通讯设备、交通工具 , 除了少数留给大官们自用之外 , 全部变成废品 。 在榆林港只有一个功率较小的海军电台可勉强与我们舰队联系 。
在榆林港期间 , 我们还向当地的老渔民了解南沙和西沙群岛的情况 。 得知该两群岛的渔季是在2—4月 。 春季风力一般在4—5级以下;冬季多强风 , 东北强风风力可达7级 , 5月以后夏、秋雨季多台风 。 西沙群岛的锚地不算很差 , 但南沙群岛根本没有避风锚地 , 底质不是碎石、沙 , 就是珊瑚 , 容易走锚 。 由于该海区冬季多恶劣天气 , 实际上 , 选在11—12月份去接收南沙群岛是不适宜的 , 何况当时在战争时期受到破坏的南海气象站尚未恢复 , 气象预报不准确 , 海上的天气难以掌握 , 中途又无避风锚地 , 艰险可想而知 。 但是 , 国民党政府的决定和命令不能改变 , 而收复南沙群岛是关系到国家在国际中的威信问题 , 惟有尽量克服困难 , 争取在限期内完成任务 。
文章图片
“太平”号等四舰在11月中旬和下旬曾有两次驶出榆林港 , 约3小时后 , 遭遇狂风巨浪 , “中业”、“中建”两艘大型登陆舰横摇至30度 。 它们的受风面积特别大 , 眼看它们有倾覆的危险 , 逼得全舰队四艘返航榆林港待晴 。
荧光屏上一粒光点到达太平岛
1946年12月9日天气晴朗 , 东北风3级 , 早晨8时第三次由榆林港出航 。 在港外定真航向179°向越南东岸外驶去 , 根据当时风向、风力和估计的流向、流速 , 驼螺罗经驾驶航向为177° , 利用雷达测定船位 , “永兴”、“中建”两舰在出港后分头驶往收复西沙群岛 。 “太平”、“中业”两舰继续向南以平均时速10节航行 。 12月10日(约)上午10时在越南华利拉(Varella)角外利用陆标测定准确船位后 , 直指南沙群岛的太平岛 。 由于估计风流压准确 , 船位一直基本保持在航线上 。 12月12日(约)上午海水变为深绿色(过去一段为黑色) , 知舰已进入1000米左右的较浅水域 , 距珊瑚区不远 。 于是派水兵上桅顶加强了望 , 搜索变浅的水色 , 并减低航速 , 开动回声测深仪 , 不断记录水深读数 , 并注意其变化 。
文章图片
10时左右正前方地平线上出现一条短黑线 , 以后逐渐见到岸形 。 雷达荧光屏上显示出一粒光点 , 与天文观测的经纬度、水深和海图上标绘的图像校对 , 断定这是太平岛无疑 。 又过半小时 , 航经一块深约40米的珊瑚平台 , 海水突变浅绿色 。
再将船速减至极慢 , 改以该岛岸线的方位测定船位 , 并用雷达测得距离600米 , 水深测得30米 , 立即倒车 , 11时在太平岛的西南岸外下锚 。 这锚地是碎石、沙底 , 海水十分清澈 , 锚和锚链抛下海底后能全部看清 。 抛好锚后 , 拉汽笛长声 , 以引起岛上人们注意 。 然后放下汽艇和救生划艇开始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