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武兼任阅文CEO后的内部公开信:紧密联动、发展升维( 二 )


那么 , 具体该如何实现这种联动 , 创造更多、更大的新可能呢?这是我第二个想跟大家谈的问题 。
首先 , 在认识层面 ,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 在数字内容创作方面 , 通过跨业态的联动和打通构建IP , 虽然渐渐成为一种产业共识 , 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不乏优秀案例 , 但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化、可直接复制的经验 。 再加上中国特殊的产业形势——比如网络文学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业形态 , 中国影视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充分、不平衡 , ***络动漫商业化的模式还未定型 , 等等——就让这个领域变得更有挑战 。 我们必须非常勇敢的去探索 , 以非常开放的心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 才能坚定的走下去 。
未来 , 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 。 比如 , 面对海量的文学IP、有二次元属性的动漫IP , 以什么标准来锁定和发掘“好苗子”?一个文学IP , 是先做动漫 , 还是直接启动影视项目?再比如 , 这些年头部网文改编影视有一些成绩 , 也引发了不少吐槽 , 未来怎么处理改编与原著的关系、核心粉丝与广大受众的关系、作品当期收益与IP长线建设的关系 , 不断提升这种跨领域改编的合理性?怎么处理不同业务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版权和收益分配问题?等等 。
这些问题的出现 , 其实都是探索进入“深水区”后的一种必然 。 有没有答案?我相信肯定有;是不是每一个项目 , 每个IP的建设都是相同的路径和答案?我认为 , 肯定也不是 。
但我比较确信 , 要想开创出新的可能性 , 就得做出探索和改变 。 今天大家都认为漫威在IP创制和改编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 但回顾漫威的历史 , 他们也是不断在创作方式、改编机制以及内容管理方面去优化、改变 。 比如由斯坦·李在1961年和1963年开拓了以《神奇四侠》、《复仇者联盟》为代表的英雄集合型作品 , 不仅提振了当时处于困境的漫画业务 , 也成为后来漫威宇宙模式的先驱;比如2004年漫威成立影业工作室 , 就是为了解决之前仅靠授权无法充分把控内容、甚至跟原著产生冲突的状况;2008年 , 凯文·菲奇主导推出的《钢铁侠》等矩阵化的影片布局 , 真正拉开了漫威电影宇宙的商业序幕;而当漫威融入整个迪士尼的内容生态之后 , 更是完全迸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
所以 , 战略目标的落地过程 , 就是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 是每个团队、每个人朝着共识的更高目标挺近 , 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 。
其实我们自身也有这样的例子 。 《庆余年》这个项目 , 相信不少参与其中的同学都知道 , 在运作的过程中不仅有版权问题的纠葛 , 也有很多作品改编的专业性挑战 , 在不同阶段几经波折 , 但最后就是靠着大家在专业维度的坚持和进取 , 最终才有了可喜的结果 。 《从前有座灵剑山》能从文学到动漫再到影视 , 走通这个流程本身也克服了许多困难 , 但最后我们还是创造性的实现了业务的突破 , 并且在这个过程里沉淀出了宝贵的机制经验 。 这些案例都让我们相信 , 只要几个业务之间相互信赖 , 敢于探索 , 最后一定可以共生共赢 。
其次 , 在工作态度层面 , 我们一定要拿出真正的热爱、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 去耐心打磨 。 在内容产业 , 没有好的作品 , 其他都是空谈 。 但这往往也是最难的地方 。 我自己的感触是 , 一定要全身心投入进去 , 在内容产业 , 我们的第一身份永远都是“创作者” 。 我最欣赏老曹的一点 , 就是在成为企业领头人之后 , 他依然会花很多精力去亲自看剧本 , 让自己介入到很具体的开发过程中 。 我也会看很多剧本 , 所以我能体验这对一个管理者精力上的挑战 , 以及年纪上来后身体上的挑战——好像老曹还比我更年长——所以 , 在这一点上 , 我们之间非常有共鸣感 。 但我想 , 《庆余年》最终能做好 , 和这个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
有了对一部作品、一个故事 , 一个IP的深切热爱和责任心 , 我们就具备了跨团队合作最重要的共识情感准备 , 我们才有机会真正打造出好的作品 , 也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合作中 , 坚持正确的立场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 , 一起面对挑战 , 去催生很多新的、建设性的机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