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踹门纷争后“围观大衣哥”升级:旅行社组团一日游( 二 )



朱之文家附近的租房广告
"瞎包"
尽管已经成名9年 , 但朱楼村的人 , 在背地里形容朱之文时 , 依然喜欢说他是个"瞎包" 。
朱之文出生于1969年 , 11岁时 , 父亲因病去世 , 他辍学回家 , 帮助母亲照料家庭 。 家里穷得叮当响 , 一直到30岁 , 朱之文仍旧没能娶上媳妇 。 在农村 , 娶不上媳妇 , 就意味着"没本事" , "瞎包"这个词 , 也由此而来 。 这种嘲笑 , 并非完全因为"穷" , 有人还认为他"蠢" 。
朱之文喜欢唱歌 , 从小就喜欢 , 然而和其他人是"爱好"不同 , 朱之文是"着魔" 。 村里人都知道 , 这个一直娶不上媳妇的"二腾得" , 买了很多音乐教材 , 甚至还买了一架二手钢琴 。 见了面 , 大家会戏谑地让他"来一嗓子" , 背地里 , 则称呼他"瞎包"、"魔道" 。
尽管朱之文最终得到了命运的眷顾 , 但村里人对于这个得了"狗屎运"的同乡 , 却并未改变多少看法 。
在出名几年发时间里 , 朱之文为村里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好事 , 捐款3万用来修幼儿园 , 捐款2万给村里买健身器材 , 捐款10万解决村里灌溉用电问题 , 还拿出了50万元给村里修了路 。
2015年他的家里堆了一箱子欠条 , 总金额超过了一百万 。 然而 , 他的行为 , 却并未得到村里人的认可 。 "'撮挤'得很"是大家对他的观感 。 "撮挤"是当地话 , 意思是小气 。
2014年春节 , 朱之文接受采访时说 , 村里人认为他这才花了几个钱 , 九牛一毛 , "要想叫俺说他个好 , 俺庄上一人给买个小轿子车 , 一人给一万块钱 , 谁就说他个好 。 "甚至 , 因为修路村里给他建的功德碑 , 都被村民用铁锤砸碎 。
功德碑被砸后石头散落一地 , 就像朱之文被割裂后的生活 。
每当他的房子建得漂亮一点 , 三餐吃得好一点 , 就会被人说是炫富 。 当妻子略施妆容 , 就有人说"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 当他下地干活 , 自己砌墙 , 又被人说成故意作秀……对于这些现象 , 朱之文总是沉默以对 , 甚至主动求和 。
但村里人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 , "他是朱之文 , 一年挣那么多 , 难道不该出钱?""'瞎包'运气好了点 , 难道还忘了自己是什么人?"
"收入"
不满是事实 , 但和挣钱不矛盾 。
朱之文成名后 , 作为"大衣哥故里" , 朱楼村吸引了众多游客或拍客 。 外地人的到来 , 自然也给朱楼村带来了商机 。 在朱之文家一百米之内 , 挂着牌子经营住宿的就有四、五家 , 几个老年人站在自己挂出的"空房住宿"的牌子前 , 看到陌生人就上去问对方住不住 。
朱楼村村民李秀连介绍 , "房屋出租"在如今朱楼村 , 是一个普遍的生意 , 只要家里有空房的人 , 都会对外租房 。 租客都是外地人 , 他们从外地慕名而来 , 都想一睹大衣哥风采 。
"去年11月 , 我就把房子租给一个外地来朱楼村搞自媒体的 。 后来没做几个月 , 他就走了 。 今年年初 , 我又把房子租给了另外一个外地人 , 一年房租2000多元 , 他一次性付清 。 "
而在这个产业链中 , "能看到大衣哥" , 自然是先决条件 。 为了满足租客的要求 , 甚至有房东赤膊上阵 , 带着租客 , 前往大衣哥的家中 , 要求朱之文出来见人 。
衣食住行 , 除了"住" , 还有"食" 。
自2019年4月开始 , 在大衣哥家附近 , 开始出现了卖炸串与饮料的小商户 , 一位商户老板小娟(化名)介绍 , 她此前曾在青岛售卖耳环首饰等工艺品 , 后来听人说起了大衣哥的事 , 并从中发现商机 , 又因为疫情原因回到了家乡 , 便做起了小生意 , "之前在青岛每个月挣个三四千块左右 , 现在在这里卖炸串 , 一个月可以比之前多挣1000多块 , 来的人多 , 卖得也多 , 还能照顾家里 。 "
朱之文曾形容 , 每天自己一睁开眼 , 就要忙活起来 , 想多睡一会都不行 , 唱歌的、写歌词的 , 借钱的、拍视频的、旅游的、看热闹的……不堪其扰 , 妻子李玉华曾拉住朱之文不给访客开门 , 朱之文劝她:"人家那么远过来 , 外面那么冷 , 饭凉了能吃 , 心凉了就不好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