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真鉴■巨亏7.5亿,一部国产大片的泡沫史( 三 )


野心是从《画皮》开始的 。 在电影票房过亿就可称「奇迹」的 2008 年 , 《画皮》拿下 2.32 亿 。 4 年后 , 续作《画皮 2》首试 3D , 虽然口碑平庸 , 但票房「狂揽 7 亿」 。 自此 , 电影行业就有了一个创造两次票房传奇的「《画皮》团队」 。 对外 , 杨真鉴的角色是艺术总监和营销总监 , 提出了「东方新魔幻」的类型概念 , 负责全部的艺术规划 。 挂名「艺术总监」 , 因为那是「统领艺术工作的最高职位」 。
2012 年 8 月 , 《画皮 2》下映不久 , 杨真鉴给女儿安娜打了个电话:「我想玩儿个大的 。 我想做个好莱坞大片 。 」
当时安娜 12 岁 , 在广州读初二 。 她后来在一封信中说 , 因为爸爸拍电影 , 她可以见明星、走红毯 , 在床垫下的信封里塞满各路明星的签名 。 娱乐、消遣、高跟鞋和酒会 , 这就是她当时理解的拍电影 。 所以 , 当杨真鉴在电话里袒露野心 , 她没有疑问和反对 。
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 , 2011 年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增速达到 48.4% 的历史高位 。 从那时起 , 野心勃勃的从业者就已经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增长的无限可能 。 繁荣的市场顶开了从业者的职业天花板 。 2013 年 , 在《金刚王》剧组遇到杨真鉴的时候 , 动作导演张鹏正尝试回中国当导演 。 从做武行替身算起 , 他已经在好莱坞摸爬滚打 20 年 。
而在两次票房大赢后 , 杨真鉴开始琢磨怎么把电影卖到国外 。 中国电影产业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背景下 , 2013 年 , 进口电影在国内收获 90 亿票房 , 而国产电影海外销售仅有 14 亿 。 助手麻朝俊跟杨真鉴去过几次电影节 , 戛纳、香港 。 距李小龙在好莱坞成名已近半个世纪 , 他们意识到 , 有卖点的依然是动作电影 。
动作导演高翔还记得杨真鉴和张鹏合作之初选定的题材 , 少林寺和尚抗倭的故事 , 有点儿像《斯巴达 300 勇士》 , 叫《800 和尚》 。
即便是与杨真鉴最亲近的麻朝俊也弄不明白要拍的电影怎么就变成了预算 5 个亿的《阿修罗》 。 或许是因为极速增长的市场刺激了杨真鉴的野心 , 他想要比「卖电影」更大的东西——效仿好莱坞「创世」 , 做真正的视效大片 。
一切都站在野心这边 。 2014 年 , 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增长到 24304 块 , 观影人次达到 8.32 亿 , 全年电影票房总收入逼近 300 亿人民币 , 一切指标都在以超过 30% 的速度保持增长 , 永不停歇似地「再创新高」 。 在这一年 , 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电影消费第二大国 。
超级视效大片会带来颠覆性的市场反应 , 杨真鉴当时这样判断 。 投资 5 亿 , 收回成本需要 30 亿票房 , 面对一个涨疯了的市场 , 单片票房达到 30 亿算什么野心?
事后回看 , 杨真鉴承认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过于乐观 。 「但你没有办法不乐观 。 」想想《画皮》吧——3000 多块银幕的时候 , 《画皮》的票房是 2.32 个亿;7000 多块银幕(注:据公开数据 , 2012 年银幕数实为 13118 块)的时候 , 《画皮 2》是 7.02 个亿——超过 6 万块屏幕的年代 , 票房 30 亿有什么不敢想?
「赢过的人和没有赢过的人不一样 。 」杨真鉴说 , 「5 个亿的投资当然大了 。 但你赢过 , 就敢争取更大的目标 。 这不是赌博 。 」
电影项目的融资似乎也变得非常容易 , 哪怕目标是几个亿 。 宋方金形容那是「没有千万级投资项目的时代」 , 咖啡馆里洽谈的影视项目动辄就是几个亿 。 几乎所有用来给项目融资的 PPT 上 , 「拟邀请」一栏里都写着:黄渤、黄晓明、范冰冰、Angelababy 。 宋方金据此提出「漫咖啡四大神兽」 , 流传至今 。 「那时候你做一个亿的项目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 。 」采访宋方金时 , 社交媒体上讨论的正是大投资的《上海堡垒》、《长安十二时辰》 , 提到它们 , 宋方金猛拍一阵桌子 , 「都是那时候做的!」
「那时候真是 , 你不要钱 , 别人都恨不得塞给你钱 。 」专注影视的投资人毛成胜至今都觉得不可思议:「明明这杯咖啡我只需要 10 块钱 , 你非要给我 100 块钱 , 你说『拿着吧拿着吧』 , 我就想 , 我要这个钱干什么?」似乎所有的钱都开始往电影业里涌 , 毛成胜用「登峰造极」形容资本的疯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