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须弥山石窟静卧千年 壁画修复牵出这些谜团
图片
经专业人士修复 , 第48窟内的壁画陆续恢复原有样貌 。李功摄
王迎霞
在山坳里静卧1500余年的宁夏须弥山石窟 , 突然撩拨了世人的神经 。
近日 , 固原市原州区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正式启动石窟壁画修复保护工程 , 对第1窟、第48窟、第50窟、第51窟中共计185.47平方米的壁画进行大规模修复保护 。
须弥山石窟现存大小石窟162个、造像1000余尊 , 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 , 被誉为“宁夏敦煌” 。 清代之后的百年来 , 这样的抢救性修复还是头一回 , 意义自不言说 。
清洗污染物、回贴颜料层、局部全色……随着修缮工作的陆续开展 , 须弥山石窟壁画像一个蒙着面纱的少女 , 在修复师手中一点点恢复着原来的样貌 , 同时也将更多谜团抛向了后人 。
佛像和墙壁上的黑颜色是怎么形成的?那些壁画的作者是谁?宁南山区特有的红砂岩 , 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延缓它的风蚀速度?这一个个待解之谜 , 为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添几分神秘 。
令人费解 第48窟内为何漆黑一片
来自陕西的专业文物修复师王晓生拿着软毛刷 , 轻轻为佛像底座刷去浮尘 。
走进第48窟 ,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尊鎏金佛像 。 只见他身着袒右式袈裟 , 双腿盘坐台座之上 , 两手叠置 , 仪态端庄 。 虽然面部已经脱落 , 但通过规整的螺发、高隆的肉髻和丰腴的面庞 , 依然可以想象他弯眉长目、妙相庄严的样子 。
佛像的莲花台座 , 虽劲挺饱满 , 却是反差极大的黑色 , 只有凸起的莲瓣尖角 , 呈现出它本来的金 。
佛像两侧各立一尊菩萨像 , 身着衣裙 , 体态修长 , 发髻高束 , 仍浑身黝黑 。 抬头、四顾 , 窟顶和壁画亦是漆黑一片 。
第48窟开凿于北周时期 , 属于未完成的中心柱窟 。 佛造像既有北周雕刻 , 也有唐代雕凿 。 现存佛造像以及壁画 , 属于元明时期大规模重妆和彩绘遗迹 。
窟内为什么会是黑色?众人不解 。
须弥山石窟位于六盘山北端 , 在固原市原州区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 。 站在山上远眺 , 寺口子水库如一颗绿宝石 , 唾手可得 。 王晓生分析 , 有可能是民工当年修建水库时把石窟当成了宿舍 , 住在里面生火做饭和取暖 , 长时间烟熏火燎形成的 。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 , 称罪魁祸首是这里源源不断的香火 。
有人认为 , 须弥山石窟香火太旺 , 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 香烟缭绕加上长明灯熏 , 最终在石窟之内形成了这层黑质 。
“其他窟没有香火 , 只有佛像 , 就没这种情况……嗯 , 仔细一想 , 人家说的也有道理呢 。 ”王晓生顿了顿说 。
还没定论 石窟壁画何时创作
作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 , 须弥山石窟的壁画是绕不过的话题 。
第48窟是一座壁画的天堂 。 在王晓生团队近一个月的努力下 , 许多壁画已经褪去黑色 , 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
花叶繁茂的莲花宝瓶;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的佛像;侧目含笑体态优雅的菩萨……更让人叹服的是 , 虽然历经千百年 , 清洗过后的壁画灵韵依旧 , 色彩古朴又不失明艳 , 无不彰示着那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 。
“这些佛像是北周时期的 , 但壁画是元明清三代的画师补上去的 。 至于谁画的 , 不清楚 , 无从考证 。 ”须弥山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陈运涛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王晓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 他的理由是 , 须弥山石窟“开创于北魏晚期 , 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继续营造修缮 , 壁画创作应该是个持续的过程 , 不可能在北周时期一下子完成” 。
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 他们认为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 , 所以壁画作者就应该属于那个时代 。
根据现场勘察情况 , 壁画所在窟体开凿于砂砾岩体 , 个别洞窟坍塌严重 , 再加上外界保存环境相对恶劣 , 现壁画存在空鼓、地仗脱落、裂隙、坍塌等危及安全保存的病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