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源循环:互联网+WEEE回收模式的路径设计(上)( 二 )


互联网资源循环:互联网+WEEE回收模式的路径设计(上)
文章图片
互联网资源循环:互联网+WEEE回收模式的路径设计(上)
文章图片
生产商回收渠道下的互联网+回收模式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等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经销商的互联网+回收是在“以旧换新”回收模式和“节能超市”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处理商回收渠道则依托固有的处理技术 , 将处理链条延伸至上游回收环节;第三方回收以独立的回收企业为主体 , 借助发展迅速的互联网平台和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形成 。
【互联网资源循环:互联网+WEEE回收模式的路径设计(上)】互联网+回收模式给WEEE回收带来新的契机和贡献 。 信息技术在采集、记录、分析和监控WEEE的物质流方面发挥了优势 , 优化了回收站点和交易市场布局 。 互联网+回收模式正探索将走街串巷的传统回收商和分拣商并入具有正规资质的回收企业中 , 降低了WEEE回收后因非正规拆解带来的环境风险 。 另外 , 该模式的兴起也推动垃圾分类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探索和落实 , 有助于两网融合和绿色供应链的建设 。 然而 , 由于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发展的不完善和互联网+回收模式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双重影响 , 该模式面临一系列制约 , 影响其经济盈利及可持续发展 。
2互联网+回收模式发展受限的成因
调研显示 , 互联网+回收企业本身处于早期布局和建设阶段 , 收益尚不能覆盖成本 。 据此 , 文章依据利益相关者层级理论 , 从主动性、重要性和利益要求的紧急性3个维度出发 , 选出回收企业、消费者和政府3个核心利益相关者 , 分析和阐述困境形成的原因 。
2.1回收和盈利能力不足
互联网+回收企业可归纳为生产企业的延伸机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拓展分支和基于互联网+技术进军回收领域的新企业三类 , 该模式的困境表现于盈利规模小 , 回收能力不足以带动整个产业规模化发展 。
受政策、资本和回收行业现状影响 , 自2014年开始互联网+回收企业大规模增长 , 但受制于整体回收产业格局的影响 , 该类多数企业规模不大 , 且同质化经营严重 , 融资成为企业运营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 由于回收行业的产品回收单价较低 , 盈利路径依靠规模经济 , 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间的合作能力低下 , 共享机制仍不完善 , 部分企业提高回收单价的策略降低了消费者对互联网+回收模式期待值 , 进一步限制了企业资金流动性 。 现有的盈利状况放缓了企业对于物流和回收网点的布局步伐 , 导致互联网+回收模式的线下布局不能匹配线上发展的速度 , 模式的辐射范围仅限于一线、二线城市 。
2.2消费者参与度不高
企业回收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参与程度低迷 , 交投数量未达到企业盈利点 。 客观原因在于互联网+回收模式中的买卖主体错位 。 互联网+回收模式主要借助智能手机与电脑终端在线上进行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交互 , 其受众以中青年为主 , 而偏好处理废旧产品却是老年人群 。 主观原因在于消费者的意识和行为偏好 。 首先是绿色回收意识 , 即消费者对WEEE非正规回收处理的环境威胁认知不足;其次是安全风险态度 , 即消费者未与互联网+回收企业建立足够的信任机制 , 对载有个人信息的WEEE安全风险态度使其倾向将该类产品留存而非交投处理;最后是回收行为偏好 , 互联网+回收的辐射范围有限 , 部分有交投意愿的消费者依据惯性行为偏好来选择走街串巷的个体回收商贩 。
2.3政策体系和政府调控职能有待完善
目前 , 仅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管理办法》对回收主体、过程和方式等加以规范 , 以及部分政策鼓励互联网+回收模式 , 但互联网+回收模式的商业化运营尚未形成 , 主要盈利点亦不明晰 , 因此各企业对于WEEE分类、定价和二手利用标准并不统一 。 同时 , 目前的各项引导制度细节不足 , 强化了企业功能与信息的重叠性 , 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的现状;同时 , 各激励手段的力度不够既不利于推动该模式的初始布局 , 也无助于企业拓展回收种类和地域范围的进程;此外 , 监督机制匮乏进一步限制了消费者对企业信任心理的形成 , 加剧企业回收能力不足的困境 , 难以促进资金流动、扩大回收规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