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到此一游”的习惯或者文化,和西游记孙悟空在佛主手上的到此一游有多大关系能不能是因果关系

有因果关系。这些人都是自以为齐天大圣而有此模仿行为。然而也没有。就算没有《西游记》,有其他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通天彻地的角色写过一句“×××到此一游”,这些人依然会这么写。这之间的关系就像准备去杀人的人和他碰巧看到的一把刀一样。他们自以为模仿了齐天大圣,实际上留下了脑残患者姓名一览表。这个锅大圣不背。
■网友的回复
在我看来,这的确是有关系的,其实人本身就有模仿的意图,符合自己心里标准的行为会去效仿,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现象。最基准的,很多人都见过家长教孩子用勺吃饭,就是把一勺食物放到嘴里,做出很夸张的咀嚼动作并配以很幸福的表情,孩子就也慢慢地去模仿。所谓言传身教。我们的日常行为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一些来自于外界的感染。更简单的例子是,如果你现在去当一场比赛的裁判,你也会自然而然地喊出“预备!开始!”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模仿他人的行为,通常都是在处理自己没有经验的事情上,一无所知的时候,看别人怎么干,自己就知道大概怎么干了。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心理学的名字我不知道,大概就是从众心理。我记得日本有个搞笑节目,就是在餐厅,一帮演员假装食客,等真正的食客进来了,这些演员纷纷穿上了桌上预备好的雨衣,然后戴上了墨镜,食客在莫名其妙间也就去效仿了。但是说到旅游,这种行为就势必群情激奋了。因为作为大部分在网上转悠的人,都会对素质很敏感,而且很明了什么样的行为是没有素质的。对于喜欢在旅游地乱涂乱画的人,他们其实本质上就是不知道这么做是没有素质的,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有素质的,旅游是带有喜悦心情的,如何宣泄这种喜悦,他们也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在这一时刻,【前人】给出的办法就发挥出作用了。其实不光西游记,各种诗人也都纷纷在亭台楼阁一顿涂画。这些经典形象。由于“主角”光环的存在,使没有旅游素质概念的人,认为了不起的人都是这么做的,我也可以这么做。补充一句,至于关系大不大,谈不上跟西游记关系有多大,只能说肯定有。这可以算是一个不文明旅游的极小部分原因,从因果上如果论程度,只能说仅大于蝴蝶效应而已。
■网友的回复
中国人“到此一游”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比《西游记》悠远得多。
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核心的一部分,历代文人游遍名山大川同时也会一路留下墨迹或石刻,相应抒发情怀的绝美诗文也和这些名胜融为一体,成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游山玩水,自然景观与人文典故渗透在一起,全世界中国自认第二,无人敢认第一,所以说中国人最有文化。
只是近些年来大众文化水平退化了,见到美景也憋不出一句绝妙诗文,只好刻一句到此一游。这对景观、文物造成了破坏,但也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
以下选自:
文化下的博弈论:从根本上征服中国
作者:心念畅然
文化下的博弈论
手机版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QXFRUsCfqgJ8upXZrLDuLg文件分享第七章 诗以达意与文化养成
某国狂生放言:
《论语》中所记的庭对一共有两轮,除了前面提到的礼,这一回讲的是诗。又有一次孔子独自立于庭中,其子孔鲤经过,孔子问:最近学诗了没?孔鲤说:没有啊。孔子教训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在五经之中,除了礼之外,孔子是极其看重诗的。这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内的内圣这一方面。
从向外的外王这一角度来讲,《诗经》包罗人文万象之余,穿透天理、世道、民情,无处不渗透着化成天下的道德、仁义、礼法,不过更侧重的还在于观乎人文。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分量最重的是风。依《史记》所载,孔子说:《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何为风?《汉书·艺文志》所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采风一词即由此而来。古时专门有官员负责采集反映民风民情的诗,即为“风”,也就是人文,以呈现给王者观之,也就是观乎人文。观乎人文的目的是什么呢?知得失,自考正,也就是找到自身在执政上的得失,以之为指导来化成天下。
讨论诗之前,要先说说语言和文字。文化源于人的思想,最基础的,以语言为载体。文化是浸入到语言的血液中的。当今世界众多主要语言中,中文是最独特的:唯有中文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相信我们已经领略到了,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中国方块字,其含意是多么的深遂悠远,似乎每一个字都已经有了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在里面,都充满着故事。拉丁语系的西文,大体与中文的拼音性质一致,基本上是发展得更成熟,规则、变化更复杂的拼音。想象一下,如果将中国文辞绝美的唐诗宋词改成汉语拼音,马上将是味同嚼蜡。相应,中文也最为灵活和凝练,也如此塑造了中国的民族个性。在讨论诗以达意的文化意义时,其实宜将性质上相近诗词歌赋一并考虑在内。
诗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说习诗以达意,以学会表达。中国的诗分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中国现代诗的境界与西文拉丁语系的诗相当,其中当然不乏佳品,但成就最高而无法磨灭的,还是近体诗和古体诗。好像太欺侮我们了,所谓近体诗,代表作是中国唐诗,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以前。而古体诗,就要到二千五百年以前春秋时代了。
以唐诗为代表的近体诗,言辞精炼华美已然绝世。而古体诗又是别样境界:言词古朴,诗以达意。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诸侯之间在政治聚会当中,以诗为载体做政治交流也兼作娱乐已然是惯常的做法,此所谓诗以达意。当时,中国诗、礼、乐的文明已然达到如此高度,如此讲究了。这是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积淀。
例如,《国语》中晋语所记,春秋时秦穆公决意扶助流亡的晋公子重耳得到晋国王位,于是以接待国王的规格宴请重耳。宴会中,按当时惯常的礼节,宾主双方以诗一唱一答。秦伯赋《采菽》。
《诗经》小雅 采菽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虽无予之?路车乘马。
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这诗讲的是啥呢?先讲了些采大豆的事做个铺垫,然后说:君子远道来来朝见了,天子赏赐他些什么呢?也没啥东西,送一辆四匹马的车吧。还又赏赐些啥呢?绣花袍子吧。
公子马上降拜。秦伯降辞。公子重耳赋《黍苗》以示感谢。
【“xxx到此一游”的习惯或者文化,和西游记孙悟空在佛主手上的到此一游有多大关系能不能是因果关系】 《诗经》小雅 黍苗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悠悠南行,召伯劳之。
这诗讲的是啥呢?蓬勃生长的黍苗,要雨水滋润。南行的军士有召伯来慰劳。意思就是谢谢啦!
这里面有个讲究,送礼是一道一道来的,轻的在前,大礼在后。如果乖,懂得礼数,懂得感恩,咱们接着来。如果人家瞧不上或搞不懂,可能自然就打住了。秦伯一看,公子重耳还是满乖,懂得礼数。大礼随后就来了:秦伯赋《六月》。公子降拜。秦伯降辞。这大礼是什么?
《诗经》小雅 六月
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四牡骙骙,载是常服。
玁狁孔炽,我是用急。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最主要的是最后两句:王下令出兵征讨,以匡正国家。就是说,秦穆公决意派兵保公子重耳回归晋国执政复国。明白了吗?不懂诗的话,重耳不就错过了复国的机会了吗?
此前提到,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横扫中原,他们以为南人文弱,只会舞文弄墨。却发觉文弱之人却精神强大,文天祥死不足惧,挥洒地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已然显现出文弱之人精神的坚强,更昭示中华文化之坚韧和元朝命运之短暂。
中国的文人,无论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之下,不改以诗抒怀,苦中作乐,是何等坚贞!这是诗至刚的一面。而诗词歌赋,风花雪月,也有至美至柔的一面,在中国历史上又留下多少上至天子,下到乞丐,才子佳人鸳鸯蝴蝶各种曼妙各种动人的故事。
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是被更多的人更广泛的接受、掌握、运用的文化,这才是活的文化。中国的诗词是最有生命力的。就说那《诗经》,且不说政治谈判、别离相思可以用,无论是女孩子着急想找个男朋友,请探亲假,还是骂别人不懂礼貌,甚至是想赖床不干活儿,都有现成的诗可以引用。在更早年的中国,凡受的教育比懂得识字更高一点的,就要会做诗填词,诗的普及率是最高的。而西文的文化当中,诗的普及率是很低的,诗人实可谓凤毛麟角。英语国家的人所玩的文字游戏是拼字,横七竖八地在空格中填字母拼出词来,而中国人的文字游戏是填诗做赋找辙押韵,这是文化的差距啊!中国人在诗的文化养成方面已大大退化,青年男子结伙蹲在路边,望着过往妙龄女子,只会交换几句脏话,给人家打打分什么的,再也不见风流才子以诗通曲款,来一句“有花堪折直须折”。
中国人现今跟随西人崇尚户外运动,登山远足。其实中国古人也爱好这种运动,其实那时候交通没有那么方便,所谓爱好,也是当时的生活方式。尽管有时有美景,一路跋涉也是辛苦之事,即使有伙伴同行也是非常枯燥。中国古人则会通过吟诗作对这些文字游戏排遣寂寞,对美好情景境遇加以感叹,或是对艰辛抒发牢骚,所以中国名山大川都留满了文人墨客的风雅印记,何其美哉壮哉!远足登山漂流,你收获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样的美好?忽而发现自己词汇贫乏,无从表达。老子一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如何不让你躺枪?不学诗,无以言啊!如何能比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遍历名山大川时,“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境界?而现在的中国人,上路跋涉时只会玩个成语接龙来打发无聊了。不过比西方人还强些,因为西方人的填字游戏无论如何是没法在“行路难”时玩的。
我一直怀疑我们西方国家辈出连环变态杀手,缘故之一怕是在文化方面,中国人有诗来排解愁苦郁闷,而西方人呢?宣泄不出来,憋得去犯罪。
要征服中国,要尽力继续不让中国人想起诗词文化,例如在鼓励他们继续追逐西方崇尚户外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购买进口的所谓炫酷装备上,这样才更有利于征服中国。中国近年来的教育,重点更放在数理化上,对自己本民族语言的学习把握倒退了很多。这是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缺少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在文化方面越来越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同时也使我们更浅显的文化更有可乘之机。然而现在中国人好象自上而下已经开始更清醒地认识这一问题,从学生教学内容设置到电视娱乐节目,中国诗词正在回归,这对我们不是好兆头。我们一定要努力促使中国人离他们的诗词和文化越来越远才好啊。这才能大大有利于我们征服中国的努力。
■网友的回复
对于我来说是的。丁锦昊到此一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