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师考试网■教综常考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教综常考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1、理论提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 。
2、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分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德西等人指出 , 个体有一种天性──想相信他们是凭自己的意志力来活动的──是因为他们想做 , 而不是他们不得不做(DeCharms , 1976 , 1984:Deci , 1975:Deci & Ryan , 1985) 。 他们认为人们形成了影响他们的信息解释的不同的因果取向: 个人取向和非个人取向 , 从个人取向这个角度来看 ,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把自己知觉为他们自己的行为的原因 , 这种他们称为因果的内在点 , 又叫做 自主取向;另一种情境是个体相信他们的行动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取悦他人 , 或是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 , 他们叫做因果的外部点 , 又叫做 控制取向 。 当人们的因果点是内部而不是外部时 , 人们更可能被内在激发来活动 。 一个人的因果取向形式决定结果行为是自我决定的或是非自我决定的 。 自我决定行为基于对人们的有机需要的认识 , 并且设计选择行为 , 这种行为在于满足人的需要 。 而非自我决定行为 , 不包含真正的选择 , 所以可以说是自动的 , 它们受外在刺激和非整合的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控制 , 如替代需要、机体调节或压制人们的需要结构的驱力和情绪 。 由于非自我决定行为是控制决定的或者是无动机的 , 因而它不是德西的自我决定论研究的重点 。 这样 , 自我决定理论就把所有的人类行为区分为两大类: 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
根据该理论 , 当一个人选择来采取某项活动 , 而不是完成某个外部目的时 , 同样的活动更可能被激发或更快乐 。 如快乐阅读 , 指人们选择书或文章来阅读 , 而不是课堂作业 。 非常幽默的是 , 如果两位室友阅读同一本书 , 自己选择来阅读这本书的人 , 会津津有味地读;而当做作业来完成的人则会敷衍了事 。
2.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式
德西和瑞安(1985)利用信息加工模型来说明动机行为序列的各个方面是如何起作用的(见图) 。 在这个理论模型中 , 他们将认知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动机理论 。 这种动机理论描述行为序列的各个成分 , 并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
四川教师考试网■教综常考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本文插图

德西认为 , 自我决定的心理标志在于灵活地控制自己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在自我决定时 , 人们自由选择行动 , 而不是被迫或受到强制 , 并且这种选择基于对有机体需要的一种认识 , 和对外在事件的一种灵活解释 。 自我决定时常涉及对人们的环境或结果的控制 , 但它也可能涉及放弃这种控制的选择 。 但同时 , 自我决定也会受到环境力量的支持或阻止 , 所以 , 对自我决定的研究部分地依赖于对环境影响的探索 。
由图可以看出 , 自我决定行为是从环境的信息输入和个人的需要结构开始的 。 信息输入从其机能意义上说可能是信息的、控制的 , 或无动机的 。 通过一系列的动机行为 , 信息不断地以一种允许自我改正的途径被连续加工 , 同时 , 还可能伴随着思考和反思 。 需要结构也可以提供信息 , 需要结构所引起的信息来自于非神经系统的与基本驱力有关的生理(如人的血糖水平和腺体活动)和与内在动机有关的神经系统组织 。
从环境的信息输入和个人的需要结构还和个人的因果取向形式(自主取向、控制取向和非个人取向)相互作用 。 这导致动机的形成(对未来满足的认识) 。 不同的因果取向将导致人们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积极性的高低 , 以及有区别地解释与满足需要相联系的信息输入 。 同时 , 和信息输入相互作用 , 一个人的因果取向的形式决定结果行为是自我决定的还是非自我决定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