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毛主席两次试探林彪谁当主席?竟试出巨大阴谋
本文摘自《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 顾保孜 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0年6月 出版
1970年春天 , 毛泽东提议筹备召开四届人大 , 在是否设立“国家主席”之职的问题上 , 他与林彪分歧凸现
1970年3月的北京 , 春风拂面 , 暖意融融 。 又是一个桃红柳绿 , 迷人而清新的季节 。
不过那时候的北京城远没有今天繁华和喧闹 , 大马路上很少出现塞车与拥挤 , 清一色的灰色建筑和低矮房屋在人们视线里已习以为常 。 虽然“文革”的高温已经在“祖国河山一片红”中降下许多 , 可马路边那些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大幅宣传画依然给人眩目的色彩 , 硬邦邦的人物形象和火药味浓烈的大标语让这个古老历史都市充满了“文化大革命”偏激且昂扬的气息 。
文章图片
人们驻足天安门城楼前 , 漫步天安门广场上 , 或者跻身在长安街滚滚自行车洪流之中 , 没有谁会去想象近在咫尺的人民大会堂里正在发生的事情 , 也不会估量到它们会给明天的中国政坛带来什么影响.... 。 .
人民大会堂 , 这个象征中国政权的著名建筑物 , 正如其气势恢宏、庄重威严的建筑风格一样 , 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孕育于此 , 诞生于此 , 也终结于此 。
1970年开年 ,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就在此召集了政治局会议 。 他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 开始进行修改宪法和四届人大的筹备工作 。 政治局会议成立了两个小组 , 一个是由周恩来、张春桥、黄永胜、谢富治、汪东兴组成的四届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事宜工作小组;再一个是由康生、张春桥、吴法宪、李作鹏、纪登奎组成的负责修改宪法的工作小组 。
毛泽东从1969年底外出到武汉长沙等地视察 , 至今未归 。 但他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 注意力依然集中在北京 , 并以他的绝对权威决定着中央的决策 。
九大以后 , 毛泽东认为“文化大革命”已进入“扫尾”阶段 , 政府工作和经济工作都应恢复正常秩序 。 “文化大革命”发动时期的一些做法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转变 。 那么在适当的时候就需要召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而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64年底召开的 , 相距已有六个年头……于是 , 1970年3月8日 , 远在长沙的毛泽东将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派回北京 , 传达他提议召开四届人大的意见 。
毛泽东此时提议召开四届人大 , 是他继召开九大之后 , 采取的又一个大的动作 , 也是他“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政治步骤之一 。
这一年 , 毛泽东77岁 , 他的威望如同他的年龄一样成正比上升 , 身体状况却与年龄成反比下降 , 许多老年人的疾病开始显露 , 老年人的思维模式也开始“侵入”他的精神世界 。 尽管这些还是老人体征的初期阶段 , 但已在许多政要事务上初露端倪 , 包括“文革”运动的发动和推进……
筹备召开四届人大遇到了第一个问题 。 如果按照我国宪法规定 , 国家要设国家主席一职 。 而国家主席刘少奇已被“文革”的狂风暴雨打翻在地 , 于1969年11月在河南开封含冤离世 。
那么即将召开的四届人大 , 是毛主席重新担任国家主席 , 还是由他人来担任国家主席呢?这个问题让毛泽东颇为踌躇 。 也许是先前他和刘少奇“两个主席”不愉快的往事挥之不去 , 他自己既没有重新担任这个角色的愿望 , 又不放心把这个职位交给其他人——包括他“钦定”的接班人林彪 。
当然 , 这个问题没有难倒毛泽东 。 这位与众不同的杰出政治家 , 以他特有的方式为历史留下了别样的一笔 。
汪东兴飞抵北京 , 将毛泽东的意思带到了人民大会堂 , 带到政治局委员面前 。 汪东兴如是传达:要开四届人大 , 选举国家领导人 , 修改宪法 , 政治局要立即着手做准备工作 。 国家机构究竟设不设国家主席要考虑 , 要设国家主席由谁当好 , 现在看来要设主席只有林彪来当 , 但我的意见是不设为好 。
推荐阅读
- 文强|此人是毛主席的表弟,为何一步步成了军统特务?
- |毛主席去世前预感中央将发生大事,留了这一手
- |毛泽东辞世 留下哪四大遗憾?
- |毛主席为何要抗美援越?真实内幕超乎我们想象
- 印度|毛主席: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
- 叶剑英|毛泽东弥留之际为何两次招呼叶剑英?
- 山西|抗战初毛泽东称什么是“八路军的拿手好戏”?
- 溥仪|1961年毛泽东单独接见末代皇帝溥仪长达5个多小时,溥仪几次失声痛哭
- 指挥|揭秘毛泽东五虎将歼敌数比较:粟裕胜过林彪
- |一锤定音,毛泽东为何最终决定炮击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