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史】西夏来袭宋仁宗到底如何抉择?,清平乐: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 二 )


三川口惨败之后 , 仁宗命朝臣上攻、守之策 。 韩琦指出 , 宋朝目前采取的坚壁清野的守策 , 有很大的弊端 。 宋军四处防守 , 兵力无法集中 。 如果集中兵力必能破敌 。 范仲淹却认为目前还应该防守 , 他说现在宋夏边防虽已经有守备 , 但内地却守备空虚 , 如果元昊打探清虚实 , 绕过边境城池直接进攻关内 , 将面临大危机 , 当务之急当时加强各地的守备力量 。 仁宗经过思虑 , 觉得防御为主的持久战 , 屯兵运粮造成的经济负担也很重 , 于是采纳韩琦建议对夏作战 。
【浩然文史】西夏来袭宋仁宗到底如何抉择?,清平乐: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
文章图片
【【浩然文史】西夏来袭宋仁宗到底如何抉择?,清平乐: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清平乐范仲淹)
于是北宋朝堂大变 , 为振西北军威 , 罢黜主和派宰相张士逊、枢密使陈执中 , 重新启用主战派吕夷简为相 。 以夏竦为山西经略安抚使 , 韩琦、范仲淹为副使 , 但实际以韩琦为核心 。 韩琦招募兵马 , 力图与西夏进行一场大战 。 但韩琦及其任用的主将任福过于贪功冒进 , 在好水川遇伏 , 宋军大败 。 战后 , 宋廷又采用偏保守的战略 。 韩琦也转变策略 , 采用偏防守的稳重战略 。 之后 , 西夏在韩琦、范仲淹一线进展困难 , 于是转向泾原方向 , 于定川寨又取得一次大胜 。
【浩然文史】西夏来袭宋仁宗到底如何抉择?,清平乐: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
文章图片
(清平乐狄青)
北宋虽然三次大战均败 , 但也取得不少胜利 。 且北宋政策不断调整积极备战 , 如任用狄青等一批优秀的将领 , 训练出一只善战的军队 。 所谓“将之能者渐出,而兵之精者可用” , 西北边防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 , 在防守中渐渐掌握战争主动权 。 西夏始终是个小政权 , 多年的战事也使其国内民不聊生 , 矛盾重重 。 而辽国也不希望西夏强大 , 对其进行警告 。 同时 , 韩琦、范仲淹等人也意识到 , 如果持续战争 , 只会两败俱伤 , 而加剧内患 , 并使辽坐大 。 在双方都厌战的情况下 , 宋、夏于庆历四年签定和议 , 西夏向宋称臣 , 而宋赐予其岁币 , 双方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和平局面 。
三、北宋军事不振之原因
宋朝立国后 , 因为汲取唐末五代武将专权、随时可能威胁君主权力的历史教训 , 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一直都在致力于军事制度的改革 。 首先 , 政、军分离 , 政事归于中书门下 , 而军事机务归枢密使 , 相互掣肘 。 且军事决策上 , 中书、枢密院分别提出决策建议 , 之后再由皇帝决策 。 同时 , 调兵权与统兵权相分离 。 枢密院虽掌管调兵权 , 统兵权却在三衙(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手中 。 宋人范祖禹评价道:“天下之兵本于枢密 , 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 , 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 上下相维 , 不得专制 。 ”同时 , 将帅身边要设监军 , 多有宦官担任 , 报告将官和军队的动态 。
【浩然文史】西夏来袭宋仁宗到底如何抉择?,清平乐:韩琦主战、范仲淹主和
文章图片
(清平乐剧照)
在这种制度下 , 北宋的军务决策系统滞后 , 军队系统设置繁杂 , 将领受到掣肘过多 , 作战指挥僵化 。 同时北宋的军队主要驻扎在京城附近 , 称禁军 , 禁军经常轮换部队的长官 , 目的使将帅难以专其兵 , 造成“兵不认将 , 将不识兵”的局面 。 在宋太宗两次北伐辽国的战争失败后 , 治国路线转到将重心放在维护内部的稳定上面 。 军队的主要职能是为了镇压内部的动乱 。 选择将领标准也改变:“朕选擢将校 , 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 , 武勇次之 。 ”选择将领 , 首先要求的是将领行事本分 , 可以约束部属 。 真宗朝签订宋辽澶渊之盟后 , 宋王朝更是放弃了对军队的治理 。 上述的一些军事原则也基本成为常制 。 同时随着宋朝以文治国 ,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渐渐发展 , 到仁宗朝 , 枢密院长官由文武杂用到清一色的文臣 , 基本已经实现了以文臣节制武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