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是战士”——人文社科工作者“智”援战疫的故事( 二 )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 
疫情面前,没有看客 。
“明天必须有可用的语言产品上火线!不能让我们的齐鲁医院再分心了 。”
2月10日,获知山东齐鲁医院编写了武汉方言手册以解决援鄂医疗队方言障碍的消息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心急如焚 。
他迅疾与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联系,二人一拍即合,当即发出联合倡议:“语言人不是看客 。我们也是战士!”
语言人的战地使命,就是打通语言障碍、搭建沟通桥梁 。来自全国十几家高校、科研院所和语言企业的60余人,志愿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隔空展开协作,群策群力 。
当晚,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从文本研制到方言采集,从技术开发到内容审核,从产品制作到宣传推广……经过数轮头脑风暴,细节一次又一次打磨,渐趋完善,流程一环扣一环推进,有条不紊 。语言服务产品的内容、形态、渠道都逐渐清晰了起来 。
仅仅24个小时,包含新冠肺炎诊疗常用156词和75个短句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就以普通话和覆盖湖北全境的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语三大类方言录制完成 。随后的几天里,全天候在线方言服务系统、即时方言翻译软件、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不同形态的语言服务产品,陆续上线并供国内外免费使用 。
“战疫是国家急事,民生大事 。语言学者不愿意做看客,不满意于宅在家里,也希望上前线参与战斗 。”回忆起“战疫语言服务团”的缘起,李宇明说,“服务团是志愿者性质,没有人发待遇、给名分、出成果证明,都是义务,都是热情,都是一份报国之心 。”
报国,这是学人挚诚炽热的赤子之心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只做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主动对接实际需求,及时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智”援战疫 。
“如果你需要心理疏导,不要怕,我们始终在这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教授说,“疫情中的心理援助是针对疫情引发的情绪问题、躯体化症状和行为问题做短暂而有效的处理,避免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 。其作用类似于战地医院的止血、包扎工作 。”
“哪里需要我们,哪里就是我们的战场 。”作为法律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战略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路磊和他的同事“依法抗疫”,研究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食用的体系化保障措施 。
“学以致用对国际关系学者来说,就是‘爱国,关天下’,是起自学术、终及国家、惠及世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以紧急危机处理模式启动疫情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以几乎每天上报一到两个报告的节奏,尽其所能提供咨询建议 。
碧血丹心的爱国之情,舍我其谁的报国之志,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他们深厚扎实的学术积累和应急攻关的创新精神,践行了勇立潮头、天下为公的勇毅担当 。
【“我们也是战士”——人文社科工作者“智”援战疫的故事】熔铸中国精神:凝心聚力,善于作为 
“抗击这种重大突发疫情,不仅要消耗大量物质资源,而且考验人的精神意志,所以也是一场精神战 。在抗疫斗争中,中国精神熔铸战疫之魂,为打赢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强大的精神驱动力 。”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锁明 
疫情严峻,淬炼中国精神 。
“我们不做冷眼旁观者,我只惭愧我自己做得太少 。”
作为一名湖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日夜关注、忧心在家乡发生的一切”,不断思索在全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时刻,“一个作家应如何面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 。
他用诗歌记述下乡抗疫的弟弟和家乡人的处境,用诗歌向那些挺身而出的人们致敬 。他说:“真正的诗,不单是写在纸上,它也必定是最真实、深刻的生命实践,是开花、舞蹈,但也是流血和流泪 。”
上网课时,王家新会用分析一首诗的方式,教给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诗人闻一多的诗,他的文字从来都是有力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