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学习

核心是:首先学习最常见的入路。
————————分割线————————
打个比方,假设总共有30种入路,其中最常见的5种入路可以解决95%的问题,那么你学习了这5种常见的入路,时间花掉16.7%,但是可以解决95%的问题。何乐而不为呢?(其实“入路”和“开颅”是不同的概念,入路比开颅复杂得多,但是这里姑且混用吧)
哪五种入路最常见呢?
1)所有幕上浅表病变的入路可以看做同一种入路——幕上入路。这应该解决了三甲医院60%的神经外科入路问题。基本原则很简单——尽可能接近病灶。当然需要知道不同部位的幕上入路需要保护哪些不同的结构。比如经额入路需要保护或者封闭额窦。接近中线的幕上入路需要保护上矢状窦等等。
2)后正中入路,适用于所有比较表浅的位于小脑幕以下的病灶。掌握了以上两种入路,对于不太深的脑部病灶已经全包括了(旁正中入路和后正中入路差别只在于切口位置略有不同,旁正中也算在此)
3)翼点入路——最经典的颅底手术入路,必须掌握。有很多“衍生”入路,最近比较热门的衍生入路叫“眶外侧入路”,其操作非常简单,但是开颅之后的操作需要有一些解剖学知识才可以。
4)乙状窦后入路——可以达到所有不太“奇怪”的后颅凹的颅底位置。掌握了3)和4),几乎所有颅底的病灶也都不在话下了。
一个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如果基本掌握了(都不用精通)这4种入路,在临床方面就是优秀的(患者管理另算)。
第5种是什么呢?
5)经蝶入路——这个是最常见的所谓“微创入路”。经典的用途只有一个,就是切除鞍内的肿瘤(主要是垂体腺瘤),但是垂体腺瘤实在是太常见了,而且急诊的经蝶手术可以挽救一个人的视力甚至生命。所以最好学会,至少多看经蝶入路。在我们中国,很多医生把经蝶入路看做自己的“看家本领”,实际上经蝶入路的操作在进入鞍内之前都是简单而基本安全的。
那么既然说到微创,当然6)内镜入路更加微创啊,而且经鼻蝶的内镜入路理论上可以到达从前颅底到枕骨大孔的所有位于正中颅底的病变,用途非常广泛。
既然说到用途广泛,操作简单。那么就不能不提7)介入“入路”。外周放一根导丝,理论上就可以到达所有不太细小的血管内病变。
1)-7)应该包括了所有脑子里的病变。剩下的就是8)脊髓手术和9)外周神经手术。8)和9)的潜在适用患者非常多。而且8)相对简单,9)根本不存在骨性解剖问题。
听起来好简单,假设1)-9)都精通(不用假设了,地球上还没有这样的医生),那他就没什么神经外科手术的前期工作(注意有条件的,前期工作)做不了的了。
1)-9)都精通的医生我没见过,但1)-9)都会做的医生是存在的,而且并不能说明就是好医生。会做8个的医生也是有一些的。会做7个应该是标配或者中高配吧(会1-7)和会3-9)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甚至只会1),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而且在国外(美国为例)还有大约20%左右的神经外科患者的手术是不通过1)-9)入路的(一部分脑缺血患者,需要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这个手术在日本是住院医生必会的)。
所以说,开颅入路不是一切。对于最常见的1)入路,据说犹他大学的开颅机器人可以在20秒钟完成。但是别想着我们就是这个技术的获益者。对于神经外科研究生还是尽量多练习。通过急诊手术,熟悉那种“开颅的感觉”,可能比看书更重要,只有做过一些,才知道哪些知识需要从书中得来。一开始,跟着上级打杂即可!
至于推荐书籍,坚决不推荐研究生通读Rhoton(甚至不推荐颅底外科之外的专业医生“通读”他的书),虽然他的解剖做的真的很好。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学习】 推荐周良辅院士的《神经外科手术步骤点评》,真的是step by step的。就是插图有点太一般了,可以通过YouTube视频补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