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五千年@而是东吴的孙权,历史上的“草船借箭”:主角并非诸葛亮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 , 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 这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 。 话说赤壁之战期间 , 诸葛亮领受周瑜的军令 , 要在三日造十万支箭 。 诸葛亮在鲁肃的帮助下 , 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 , 用几十只草船“借来”十万支箭 。 “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 但历史上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 , 发生时间不对 。 小说的草船借箭发生在建安十三年 , 也就是208年;而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发生在建安十八年 , 也就是213年 。 其次 , 主角不对 。 小说的中主角是诸葛亮 , 而历史上的主角则是东吴的孙权 。 最后 , 小说中的草船借箭是以历史为原型 , 而孙权才是草船借箭的历史原型人物 。 那么这段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文章图片
话说建安十七年 , 曹操在平定关中地区 , 击溃马超后 , 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东南地区 , 准备大举南下 。 到了建安十八年正月 , 曹操亲率大军 , “号步骑四十万” , 饮马长江 。 孙权闻讯后 , 亲率七万兵马北上迎敌 , 双方在濡须对峙 , 这就是历史上的濡须之战!交战之初 , 曹操派水军“作油船 , 夜渡洲上” 。
孙权也派出水军迎战 , 并取得了大捷 , “得三千余人 , 其没溺者亦数千人” 。 孙权仗着自己的水军优势 , 不断向曹操发出挑战 , 但曹操下令军队坚守不出 , 因此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 为了深入了解曹操军队的情况 , 孙权决定前去探查一番 。 于是在一个雾天 , 孙权乘坐一艘大船 , “从灞须口入公军” , 来探查曹军的情况 。
文章图片
此后的情节有两个不同版本的记载 。 先说第一个版本 , 曹操闻讯后 , 命令手下的将士开弓放箭 , 一时间“弓弩乱发 , 箭著其船” 。 由于船身一侧中箭太多 , 都可以倾斜了 。 孙权不慌不忙 , 命人调转船身 , 让另外一侧受箭 。 因此“箭均船平 , 乃还” , 这也就成为小说中“草船借箭”的历史原型 。
再说另外一个版本 , 当曹军得知有一艘大船前来时 , 诸将们以为是来挑战的 , 纷纷主动请缨出战 。 曹操却对诸将说:“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 ”然后他下令“军中皆精严 , 弓弩不得妄发” , 也就是说没让人放箭 。 孙权的大船距离曹操水军营寨的时候才开始返回 , 同时吹吹打打 , 好不热闹 。
文章图片
【纵横五千年@而是东吴的孙权,历史上的“草船借箭”:主角并非诸葛亮】我个人觉得第二个版本有些逻辑上的问题 ,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 , 既然曹操知道孙权乘船前来探查军情 , 为何还不命人放箭、派军出战呢?所以在两个版本中 , 我觉得第一个版本更可信一些 。 经过一个多月的对峙后 , 曹操发现东吴军容整齐 , “舟船器仗军伍整肃” , 不禁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 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此时春雨逐渐多了起来 , 气候开始对曹军不利 , 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 , “春水方生 , 公宜速去” , 同时还附带一张小纸条 , 上面写着“足下不死 , 孤不得安” 。 曹操看完信后 , 对诸将说:“孙权不欺孤也!”之后 , 命令全军撤退 。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灞须之战 , 草船借箭的历史原型也源自于此 。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推荐阅读
- 五千年桑田却从未被盗,抽干水后有了答案,水中古墓藏有千把宝剑
- 纵横文史败也萧何”,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兴废,“成也萧何
- 资深人士说文史大宋王朝一滴泪珠,却输给孝顺令千年叹息,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
- 千年行却不如他的豪宅,已是天下闻名景观,《清平乐》中苏舜钦的胡须美
- 湛江纵横哥十几年前湛江曾发生一起命案:美女被小男友骗光300万后抢劫杀人
- 军武侠而是历史教训太惨重,我国为何不愿收留难民?并不是狠心
- 讲故事的女人而是一手将中国带入百年黑暗的他,清朝真正的罪人并非慈禧
- 军史纵横六朝古都南京真是“兵家必争之地”吗?历史上的战争事实给予否定
- 军史纵横成就了史上最精彩的围歼战,基辅1941:莫德尔和胡贝两名装甲师长
- #伍子胥#人死后要用布将脸遮住,其实并非迷信,而是出于科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