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白头”的他,仍留守武汉——记国内首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与他的重症攻坚团队:“一月白头”的他,仍留守武汉——记国内首位重症医学博士邱海波与他的重症攻坚团队
文章图片
对于媒体“一月白头”的报道,邱海波一再解释说,“没那么夸张”“明显是曝光度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4月15日,最后一批撤离的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返回北京 。国家医疗队顶级医护专家继续留守武汉,加入国家专家督导组团队,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 。其中,江苏援助湖北的医疗工作者有10人 。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从1月19日驰援湖北至今,已在前线奋战近百天 。
邱海波还没回来
邱海波是江苏援湖北医疗队中的权威专家,采访人员一直在约他的专访,希望听他仔细讲讲在武汉一线与死神“抢人”的故事 。
4月13日下午,最后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205人撤离武汉,平安飞抵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采访人员在人群中仔细找了好几遍,都没能找到邱海波 。
采访人员联系上邱海波的学生、同在武汉支援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最后一批都回家了,你们怎么还不回来?”
“我们又被留下啦 。”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奔赴武汉 。一周后,潘纯赶到武汉与老师会合 。3个月时间,他们一直忙着救治武汉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
重症医学是“鬼门关”前最后的“救命场”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 。作为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54岁的邱海波已不是第一次支援一线 。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救治危重伤者,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一次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邱海波都在 。
在武汉的90多天,邱海波鲜少“露面” 。
4月初,有组照片在网上“火”了 。媒体刊发了邱海波2月20日和3月30日的对比照片,称“抗疫专家一月白头” 。“没那么夸张 。我到武汉只带了唯一一件外套,你看对比照里外套颜色都变了,明显是曝光度问题 。”邱海波在电话里一再跟采访人员解释 。
另一张照片在中大医院的群里传得很“火” 。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晁亚丽2月18日悄悄“偷拍”了一张合影:左边是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专家杜斌、右边是邱海波,一人手上拿着一片面包 。照片背后的故事是,某日杜斌和邱海波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结束查房已是下午一点,因为赶着去下一家医院查房,两人顾不上吃午饭,随手拿了片面包匆匆离去 。
其实,在武汉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的医院,很容易“抓到”邱海波 。
初到武汉时,邱海波搭乘政府预约车巡查各家医院,每次到医院时间不固定、车辆不固定,出入医院都要走程序 。他觉得太浪费时间,就申请了一辆车,每天自己开车,最多一天能跑三四家医院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就是他定点巡查的医院之一,几乎每天他都去三个重症病区查房 。
“他不走正常电梯,要去运送医疗垃圾的电梯那等他 。”潘纯告诉采访人员,三个病区分布在三个楼层,为节省进出污染区穿脱防护服的二三十分钟时间,邱海波每次都乘坐运送医疗垃圾专用电梯,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紧来不及休息,另一方面还能省一套防护服 。
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晚上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路径 。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视、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第7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明确了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路径 。
没能回家的除了邱海波,还有很多才下一线又开始转场的医生 。疫情发生以来,邱海波的重症医学团队成员分别在江苏、湖北黄石、湖北武汉奋战 。其中,作为江苏省卫健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的杨毅,疫情期间往返江苏各市,车程近5万公里 。在杨毅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江苏实现631例本土病例全治愈、零死亡 。4月14日,她又赶往黑龙江支援医疗救治 。
推荐阅读
- 痛心!因一张照片让大家熟知的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 河北沽源:“六一”期间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 痛心!因一张照片让大家熟知的他 今天永远闭上了眼睛
- 黑龙江嫩江市检察院携手妇联慰问贫困留守儿童
- 于铁夫痛心!因一张照片让大家熟知的他 今天永远闭上了眼睛
- 留守儿童这支志愿者团队:七年扎根戈壁 用舞蹈守护留守儿童
- 痛心!武汉中心医院医生胡卫锋逝世,感染后“面容变黑”的他还是走了
- 痛心!刚从绥芬河抗疫归来的他,还没结束隔离却永远地离开了……
- 痛心!因一张照片让大家熟知的他痛心!因一张照片让大家熟知的他 永远闭上了眼睛
- 首页女儿的礼物还没送!因一张照片让大家熟知的他,今天永远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