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起“东方红”

1970年4月24日 ,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后来 , 这一天被设为“中国航天日
” 。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 , 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 拉开了中国在宇航各领域筑基的序幕 。 [1]


抛开173千克、72面体、20.009兆赫等干巴巴的数据 , 这颗卫星背后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

50年前,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起“东方红”
文章图片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人民日报1970年4月25日头版 , 新华社图


上得去 抓得住
听得到 看得见

1965年10月 ,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即“651”会议)在北京召开 , 一连开了42天 。 用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的话来说:“这是我开过的最长的一次会议 。 ”

经反复论证 , 会议将总要求概括为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 “上得去”用三级运载火箭实现了 。 “抓得住”指定位 , 采用了先进的多普勒测轨技术 。 简单来说 , 卫星靠近观测点时 , 波长变短 , 频率变高 , 反之相反 。 这样 , 通过频率变化就能确定其高度、速度和方位 。

比较有意思的是后面两个 。 对于“听得到” , 上级领导最初希望东方红一号能直接播发
能被全球普通收音机接收的音乐信号 , 于是潘厚任找来了各种类型的收音机并测试灵敏度 , 反推需要的发射功率有多大 。 经计算 , 如果要装上这样的发射机 , 卫星重量将超过1吨 , 以当时火箭运载力来看显然不可能 。

于是后来采取了折中的办法:东方红一号的音乐先由自带的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产生并发送到卫星地面站
, 卫星地面站采集信号后转录成磁带
, 用专机运到北京 , 再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播发


50年前,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起“东方红”
文章图片
方红一号乐音装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至于“看得见” , 经计算 , 东方红一号的亮度将相当于5-8等星 , 肉眼在地球上几乎看不到 , 除非另加一个“观测裙” 。 据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回忆:

“后来就又想个办法 , 卫星上天的时候 , 卫星在前面飞 , 三级火箭在后面飞 , 在三级火箭外面套个套子 , 是个球形的气套 。 上天以后 , 卫星弹出去了 , 这个气套一充气变成个大气球 , 这个大气球直径4米 , 外面再把它镀亮了 。 请搞天文的同志再算一下 , 说肯定能看见了 。 前头那个卫星不太容易看见 , 那它俩挨排飞 , 你会先看见后面气球 , 你就接着再往前看 , 就看见前面的卫星了 。


50年前,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起“东方红”
文章图片
观测裙试验照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就是用这么“土”的办法 , 科技工作者们硬生生让中国人在晚上看到了卫星 。

1970年 4月 25日 , 《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喜讯 , 并大幅刊载其飞经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时间 。 几点几分过天津 , 几点几分过广州 , 几点几分过上海……

于是在那段时间 , 中国各地的群众都按照时间表走上街头 , 在春末夏初的夜晚伸长脖子 , 寻找那颗移动着、闪烁着的小星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