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个家乡可好(问题在一楼)

有一些疑惑,随着时间越来越深,希望能有人帮我解答困惑。
90后已经全体奔三,基本算是登上了社会舞台了,是不是90后的认识会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是不是90后的经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集体背景?
我93年出生,99年小学,05年初中,08年高中,11年大学,15年毕业工作进入社会。
小学和初中我是在本县上的,高中是在外县,大学在千里之外的他省,毕业先在北京,如今在天津。
我从初中就开始寄宿,之后的高中和大学更是宿舍文化,甚至直至毕业后也是住宿。唯一的变化是,住在一起的人越来越少,从当初全班男生一间的20人的大通铺,到8人,6人,2人,一直到如今自己住。
但是在如此发展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和家乡的联系渐渐淡了。小学初中本县的同学都一头扎进了大城市,高中大学那些本就是五湖四海的人更是各奔东西。亲戚家的孩子也都越来越远的地点和关系。父母和亲人更是在老去,我在一次回家认不得路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可能他们或许是仅有的我曾存在于这里的证明了!我快没有家了!
或者在一段时间后家乡会只存在于我的身份证上,存在于户口本上。
而在我现在所为之奋斗的大城市,我也没有房子,甚至因为换工作不断租房和楼房防盗门文化,我都没有邻里朋友。会有无数次在街头的时候怀疑自己就是在这座城市里流浪。因为这里没有人把我当成家乡人,因为我没有房子,而且跟他们共同的记忆回忆格格不入。我只是个外来人。
但我明明记得以前不是这样的。我记得自己儿时就住的是楼房,甚至家里在08年还换过新房,那是100多平的大房子,两室一厅,有着南北通透的格局,我是有自己的卧室的,厨房是有两扇窗户的,阳台的光打进来,窗明几亮。但我也从来没想过,这些关于房子的名词是在和自己租住的蜗居比较时学会的,一室一厅,没阳台,厨房的窗只有一扇还跟着卧室窗户相连。我从来没想过我曾经有的自己的卧室那么珍贵,珍贵到我的孩子需要从我的回忆中想象,就像当初的我想像的王子的城堡。
不过还好,我没有孩子,因为我没有结婚。甚至我有没有对象都要寄托于关于房价会降的想象。
甚至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可以贷款买房,我也的确可以付得起首付,但我在这次疫情来临时突然发现,可能发生的突然断供会让自己失去房产,可能真的在某种意义上它并不完全属于你,甚至真的不属于你。
我不知是哪个先哲或者老师告诉我,“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我怀疑是不是房子作为“恒产”可以困住我的“恒心”让它不再流浪?我更在怀疑,是不是先哲也会说错话?或许他只是在表达,有工作你就不错了。
经历过好多忆苦思甜的场面,大家对如今的生活进步充满了感激,甚至很多人都会泪流满面。我也会,我会想起以前的种种有家的日子,还会想起那间在阴面的甚至有些清冷的卧室,我的卧室。或许直至80后都经历过国家贫困时的艰苦的日子,我曾经以为我避开了这些我好幸运,但现在渐渐意识到这或许也是另外的不幸,因为现在的我会有一种家道中落的感觉,但其实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不是么?我的经历感慨在社会情感的汪洋大海中可能仅此一束,但也可能会有共鸣者不是么?我特别想表达自己想被认同的欲望,这或许不会改变什么,又或许改变些什么。
提到家乡,突然眼泪下来,想起了一段小时候爸妈唱过的歌词“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给我个家乡可好(问题在一楼)】 我不知道音乐素养浅薄的我能否真正理解这句歌词,但我想说:给我个家乡可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