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打辩论让人“不快乐”,还是辩论让“不快乐”的人聚在了一起

辩论让思考的人聚在一起,思考是快乐或痛苦,取决价值观的背景色。
这是一种很悲观的说法:
一个人整个的价值观底色以及大体的框架都在年少时被决定,无论是被家庭、学校教育或者性格偏好,而此后无论你经历什么、见过怎样的人、读过什么类型的书,都是在原有的底色上对已形成的框架进行修修补补、添枝加叶。
【是打辩论让人“不快乐”,还是辩论让“不快乐”的人聚在了一起】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马东,人生底色是悲凉,那么有感触的原因。
底色悲凉的人,不容易快乐。
底色明快的,总笑的像个干净的孩子。
还有底色忧郁的,底色灰暗的。他们对世界偏爱的那个解读视角,会被知识的累积所影响,但不会因此而有质的改变。
爱哭的孩子总是低着头,爱笑的孩子总是没心没肺。
人生来自由:有人读出了对自由的向往,有人读出了被囚禁的压抑,也有人读出了自我欺骗和安慰的悲哀。
价值观的底色。
其二,通常来说,内向的人相较外向的人更敏感,对事物的感触更细腻,尤其是对负面的东西。
他们天生的不合群,但由于生存或事业的需要,身不由己的需要与人打交道,在他们看来,社交不会是主动的,不过是必修的技能课罢了,而以他们内心敏感的程度,只要刻意练习,一定是手到擒来的。
你很难说蔡康永、马东、黄执中甚至马薇薇是外向的人吧,可他们的确精于世故和人情冷暖啊。
然而,他们更深层次的表达欲望,并不建立在常见的社交话题上,而是讨论古代先哲所讨论,辩解古代先哲所辩解。
这其中的快乐,不是快乐两字所能形容了的。
那是种深入内心的快乐,深入灵魂的舒适。
辩论如家一般,盛放着我所有的不安和疑惑,并给我机会做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
不会是痛苦的。
所以,辩论是让人快乐的。
思考是加有个人的烙印,带着镣铐的翩翩起舞。
■网友的回复
虽然物质世界的一切都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但如何解读它还是靠自己。 苦难的生活环境中依然有乐观的人。反之,在纸醉金迷的环境中也存在着空虚痛苦的存在。 因此,不要把辩论“妖魔化”了。
这样一来,你的另一个假设就会成立,也就是本身辩论就容易聚集一些,爱思考 或者我说是 爱钻牛角尖的人。 但这也并非绝对, 因为也有些喜欢交流思想的 乐观的人存在。
最后我要说关于清醒的痛苦 或无知的快乐。 作为人类差异性而言, 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真理”带来的迷茫感, 因此学会因人而教很重要。 事实上,一个最多只能生存百年的个体而言,知道很多或知道很少,本质意义又有多大呢? 让爱思考的人思考,让爱惬意的惬意,才是自然平衡的法则。
■网友的回复
辩论赛把一群爱思考的人聚集到了一起
爱思考这个特质,带来快乐,也带来痛苦,带来坚定,也带来迷茫,为你吹散迷雾,也为你遮上面纱,教你拿起,也提醒你放下,浪漫又现实,理想又功利,热血且冷静,随和又孤僻,既怀出离心,又怀慈悲心
它只是一个放大镜,放大情绪,放大性格,放大生活的本质。
它不带来快乐,但能让你比别人更快乐,也不额外带来痛苦,但同时可能让你比别人感受到更痛,更苦。
我们管这个叫做,精彩。
■网友的回复
人都是社会动物 天生会在别人眼中找自己
太多事情需要他人成全 太多东西我们无能为力
清醒的人可以更多的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看到他人的选择 自己的努力都意味着什么
同时也能知道幸福有多不容易
拼尽全力后有所得很值得开心
拼尽全力还不达预期 虽然很丧 但也正常
清醒的人能看到这世界运转的规则 看见自己的局限 人类的局限 也能看到可以做到的 可以改变的 值得努力的方方面面
清醒不会让人不快乐
死盯着自己的无能为力才让人不快乐
“开心点儿吧朋友 人间不值得”
(′▽`??)
■网友的回复
打辩论使人快乐,一种倾泻而出的满足感
■网友的回复
辩论和“不快乐”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所谓“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情绪,是自己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态度带来的。
举个例子,执中因为小学被欺负从此不爱小孩,同时也有人因此立志当老师去阻止更多的小孩被欺负,这是个人选择的差异。但平心而论,前者会让你每每想起此事都感觉痛苦和不甘,而后者会让在回忆里得到平静和安宁。
所以不是打辩论让我们开心了或者悲伤了,而是有的打辩论的人因为自己的性格变得悲伤了。凑巧的是他们是公众人物,所以让您觉得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