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1986年世界杯:拉丁美洲足球的黑色幽默三部曲

只有世界杯厮杀正酣之际 , 拉丁美洲才能在国际舞台赢得一些存在感 。 一半是热情似火 , 一半是混乱如麻 , 外界的刻板印象 , 完美映射在1986年世界杯上 。 对中国观众而言 , 那是追逐英雄的起点 。 对于拉丁美洲而言 , 难堪又刺激的黑色幽默三部曲是“失去的十年”里这片土地窘境的真实写照 。
哥伦比亚梦碎:近在咫尺 , 失之交臂
1982年10月21日清晨5:59 , 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墨西哥城的宁谧 , 旅居于此的马尔克斯咒骂着扰人清梦的冒失鬼 , 听筒里传来的声音却让时间凝固了——瑞典科学院宣布 , 向他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 消息传来 , 点燃了拉丁美洲 。 在波哥大 , 欢庆的人群涌上街头 。 电视台的随机采访中 , 一位妓女骄傲地说 , 方才在床笫之间就听到了国宝作家的喜讯 。
哥伦比亚总统贝坦库尔打来跨洋电话 , 代表人民向马尔克斯致意 。 然而 , 就在狂欢气氛还未散去的10月25日 , 总统先生却在电视演讲里突然坚定地说道:“我要向同胞们宣布 , 哥伦比亚将不会举办1986年世界杯 。 我们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 无暇亦无法满足国际足联及其成员国的奢望 。 ”
「世界杯」1986年世界杯:拉丁美洲足球的黑色幽默三部曲
文章图片

阿维兰热 , 国际足联昔日掌门人 , 世界杯商业化功臣 , 但也是非议缠身的铁腕人物
一周之内 , 哥伦比亚人从大喜跌落到大悲 。 总统所说“亟待解决的问题” , 其实也并非空穴来风 。 低迷的经济、嚣张的毒枭与盘踞在城乡的游击队 , 让这个国度抬不起头 。
1974年 , 毁誉参半的巴西行动派若昂·阿维兰热取代斯坦利·鲁斯出任国际足联主席 , 自然着力提携拉丁美洲兄弟 , 此前乌拉圭、巴西、智利、墨西哥都已举办过世界杯 , 阿根廷也锁定了1978年世界杯主办权 。 当年 , 哥伦比亚刚刚走出动荡 , 重返民主选举的轨道 , 在军政府林立的拉丁美洲里显得鹤立鸡群 , 1986年世界杯的举办权似乎是一种褒奖 。
然而 , 就在1970年代末 , 困扰哥伦比亚至今的毒品贸易逐渐抢占了媒体的头条 。 无以为生的城市贫民 , 猛然之间发现了一本万利的谋生之法 , 先是街头乞丐与无业游民 , 继而是收入微薄的工人 , 纷纷向毒枭靠拢 , 为贩毒集团充当眼线、保镖与运输队 。 在第二大城市麦德林崛起的埃斯科巴与奥乔亚等人 , 靠着喋血冲突与黑道手腕 , 几乎垄断了美国的毒品供应 。 根据1980年的统计 , 哥伦比亚有9万公顷土地毁粮种毒 , 20万人从事毒品生产与走私 , 直接或间接以毒品收入为生的人口高达170万 。
「世界杯」1986年世界杯:拉丁美洲足球的黑色幽默三部曲
文章图片

巴勃罗·埃斯科巴 , 哥伦比亚有史以来最知名的毒枭 , 他也是一个狂热的球迷
在毒枭的金钱与暴力攻势面前 , 国家机器举步维艰 。 贩毒集团不惜以重金将国家公职人员拉下水 , 对于拒绝同流合污者 , 则格杀勿论 , 连主张惩办毒贩的司法部长博尼利亚也难逃厄运 。 1982年至1988年 , 共有108个政治家、157位法官及1536名警察死于毒贩的暗杀行动 。 讽刺的是 , 就在1982年 , 毒枭埃斯科巴摇身成为国会议员候选人 。 由此观之 , 贝坦库尔总统的忧心绝非多余 。 自身难保的公职人员 , 如何保障观赛球迷的安全呢?
与毒品纠缠不清的是游击队 。 1948年自由党领袖盖坦在竞选中遇刺身亡 , 将哥伦比亚带入内乱的深渊 , 对当政者不满的民间武装逃入安第斯山与热带雨林 , 凭借着底层农民的支持 , 与政府周旋 。 随着毒品贸易日渐“兴旺” , 游击队也不再甘于在贫苦乡村抗争 , 转身成为毒品种植地区的庇护者 , 帮助毒枭抵御前来扫毒的政府军 , 从而换取金额不菲的保护费 。 他们偶尔还绑架跨国公司的雇员 , 索取高额赎金 , 更令哥伦比亚政府在外交场合蒙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