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巨浪的摇篮”,长城200号潜射核导弹实验艇

#人民海军生日快乐#
导弹@“巨浪的摇篮”,长城200号潜射核导弹实验艇
文章图片

军迷们会一眼就会看出图片里的是我国第一代潜射核导弹"巨浪-1"型 , 它也是亚洲第一型海基潜射核导弹 , "巨浪-1"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第二次核反击能力 , 也是往射程更远的海基洲际核导弹的起始点 。
核潜艇发射洲际导弹是大国的象征 , 但核潜艇和海基核导弹在研制过程中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 艇、筒、弹这三大系统要同步进行 , 而将艇筒弹三结合 , 并且能够顺利的发射核导弹要经过长时间的艇上验证才行 , 因为陆上实验与真正的海洋环境相差太远 , 根本起不到完全技术验证的效果 。
导弹@“巨浪的摇篮”,长城200号潜射核导弹实验艇
文章图片

但实验要是直接使用核潜艇的代价太高 , 甚至是风险也极高 , 因为实验科目本身就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里面 , 如果在核潜艇上直接进行实验一旦出现实验失败有可能会严重伤及到核潜艇 , 假如伤及到核反应堆将是不可挽回的灾难 , 所以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实验阶段最好用常规潜艇进行替代 , 我国在"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高瞻远瞩的指示下 , 从1958年就开始进行核潜艇的设计工作 , 但核潜艇特别是战略核潜艇 , 不但需要强大的工业能力 , 更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 , 而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水平在短时间内建成是非常困难的 , 为了不延迟发射系统的研制工作 , 我国在1960年动工建造了6631型常规弹道导弹潜艇 。
6631型常规弹道潜艇就是苏联的629型常规弹道导弹潜艇 , 北约称之为:"高尔夫"级(G级) , 1959年1月份苏联向我国提高了该型艇的所有设计技术和工艺技术文件 , 并且派出专家在大连船厂进行技术指导…顺便说一句 , 中苏以后的关系如何 , 我们没资格评论 , 但建国初期苏联对我国工业化的大力支持这个情谊我们不会忘记的 。
导弹@“巨浪的摇篮”,长城200号潜射核导弹实验艇
文章图片

6631型艇从1960年开始建造 , 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与1966年建成 , 1968年正式服役 , 艇号为1101(1968年更名为长城200号艇) , 从指挥台围壳来看1101号要比033型艇大了许多 , 不但是因为排水量增加的缘故 , 还因为它需要使用潜地导弹 , 受6631艇耐压壳体直径的限制 , 只能是将发射筒大部分放在指挥塔围壳当中 , 耐压壳内布置压缩空气瓶、管道、电控室…等辅助装置 , 所以1101号艇的指挥塔特别大 。
从技术水平来说 , 1101号艇属于大型常规潜艇 , 水面排水量2700吨 , 水下排水量3500吨 , 安装有三具CM60型发射筒(发射R11弹道导弹 , 也就是海军版的飞毛腿)可携带三枚核导弹 , 但我国科学家当时就发现这种发射器只能是潜艇浮到水面上才能发射 , 这也就失去了弹道潜艇隐蔽出击优势 , 通过与当时美军的"北极星Ⅰ"型潜地导弹的分析认为水下发射固体导弹才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 在09工程(核潜艇工程)论证之后成立导弹第四设计院 , 开始固体导弹的研究 , 1967年下达了潜射型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 。
所以 , 1101号艇建成后我国并没有使用苏制CM60发射筒 , 而是改为两具自行研制适合水下发射固体导弹的发射筒 。
导弹@“巨浪的摇篮”,长城200号潜射核导弹实验艇
文章图片

退役后的长城200艇已经移交给了"海军博物馆" ,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图片里就能看到导弹发射筒的上面一段 。
那么长城200号潜艇是怎样发射潜地导弹的呢?首先潜艇要进入预设阵地(水深适合发射导弹的较宽海域)潜艇要保持在水下30米处(海域水深要在300米) , 航速保持在2节左右 , 此时艇外为3个大气压(水深每降低10米增加1个大气压) , 潜艇的高压气瓶开始对发射筒进行增压 , 筒内与艇外气压要保持相同 , 再打开发射筒上盖(由于外部海水与发射筒中间有一层塑料膜海水不会进入到发射筒内) , 当接到发射指令后控制室按下发射按钮 , 发射筒底部的火药被点燃(冷发射方式) , 产生高压膨胀气体推动导弹向上冲破塑料膜一直向上 , 接近海面时导弹发动机点火将导弹推出海面…潜艇关闭发射筒上盖 , 做水下机动完成一次发射 。


推荐阅读